說書│閱讀筆記│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圖片出處:博客來
前言: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因為我貼心的覺得如果我都講光了又講很細,或許會讓那些看了我心得的人,進而想去讀本書的讀者少了一些驚喜。

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閱讀,書的連結傳送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好!囉嗦結束!以下切入正題吧!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所有人事物在你還沒賦予它定義之前,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而你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書裡用了身高與自卑來當例子:假設你對自己的身高很在意,試想看看是否是你賦予你的身高什麼樣的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
因為所有萬物,都是直到你給予它價值(意義)才會有意義。就猶如金錢如果人們不賦予它意義,那它就是一張平凡無奇的紙;鑽石亦是,如果不賦予它特殊意義,那它就只是顆石頭。
而如果你對自己身上有什麼特質感到自卑,也是因為你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了。
倘若這個地球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還會感到自卑嗎?
所以要把自己自卑的特質當成優點或缺點,全在於你對它的賦予的定義,而這完全由你自由決定。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書裡面提到其中一個例子,有關於作者的朋友有人群恐慌症
但哲學家則認為,因為人群恐慌症對這位患者有好處,所以是他選擇讓自己認為自己有人群恐慌症。
哲學家更進一步地解釋,是因為這位患者從小有人群恐慌症的因素,幫助他得到了他需要的"父母的關愛"
所以書裡面說到絕大部分的心理創傷來自於因為緊抓著心理創傷能夠為自己帶來需求。
有些人對於這本書裡哲學家否定心理創傷的論點會有些情緒上的反應,尤其是心理創傷仍舊還在服務於自己需求的人們
而作者也扮演著大眾的視角,質疑哲學家的論點,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誰會願意緊抓著自己過去的心理創傷不放?
但待哲學家更進一步地解釋,會發現,其實這些心理創傷默默地在服務著我們內心的需求,而這些內心的需求如果我們一直否認則會很難看見。
印度靈性嚮導薩古魯的某個訪談當中有個有趣的對談,或許在此可以當個輕鬆又直白的例子。
有位觀眾詢問薩古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薩古魯說:如果你從小到大,生病都無法為你帶來任何好處,那麼你會發現這樣的人身體很少生病。
因為身體有記憶,它知道生病無法為你們帶來任何好處。反之,如果小時候你一生病就可以不用去學校上課,除此之外還能得到父母較多關愛,那麼這樣的人在長大之後,身體有了記憶,
所以當身體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不太喜歡的環境,便會時常生病,因為身體知道生病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我自己曾經也有些過往的心理創傷,當身陷在劇情的時候,很容易看不清事情全貌,甚至會否認自己怎麼可能會是想藉由心理創傷得到某特定的需求
但情緒過後,我認真檢視自己曾經的心理創傷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我們難以察覺的無形需求,
我發現自己很多過往的心理創傷都是來自於,能夠更加合理的成為受害者(但這並不是絕對,有些人可能是需要其他的心理需求),
因為當自己成為某心理創傷的受害者,就可以更毫無保留的憐憫自己,一直陷在「我好可憐,大家應該要多關心我,因為我很不幸等等」的受害者情節劇情裡。
仔細回顧過往甚至兒時,有時候扮演受害者心態也確實能夠為我帶來一些無形或甚至有形的需求,例如別人的關愛、專注力、同情、或物質上的獎勵等等...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書裡面提及,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如果這世界沒有人際關係,只有自己,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但我們不可能讓人際關係消失,因為在目前的世界來說,世界只有我一人這概念或許還有點太前衛且不太能被大多數人相信的前提下,
如何看待自己與人際關係就是重點了。裡面提到人際關係有兩種:橫向關係、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是人人平等,將別人視為平等無階級之分;縱向關係則是認為關係中有高低等級之分,所以時常會造成一種競爭的關係。
而如果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多處於橫向關係,自己既不會跟人家比較,在人際關係當中相處起來也較為和平融洽。
而如果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多處於縱向關係,那麼就容易把自己以外的人看作敵人,並產生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自我課題-自己可以掌控的
他人課題-你無法控制的

人的一生,大多都在追求自我價值,很多行為都跟自我價值有關。在聽到感謝的話或者別人的認同,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當人感到自我價值低落,就會想去尋求別人的認同,而滿足別人的期望,通常也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怕被別人討厭,所以迎合別人的期望。
但問題在於,如果你本身就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你因此不會需要別人來認同你。
而讓自己感到有價值的途徑之一是「貢獻」,只要你對別人付出(貢獻)你就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但有時候當我們對別人付出時,我們內心會期望得到別人反饋,如果此時得不到別人反饋時,我們又陷入了痛苦,
而本書提出,只要專注在對別人付出(因為自己主要的目的是想要藉由貢獻感來獲得自我價值),
剩下別人要不要反饋或者是別人要怎麼想你你都無法改變,這就屬於他人的課題,是我們不需要干涉的。
我們能做的真的就只有改變自己,但如果我們連他人的課題(你無法控制改變的)都要執著,那麼就是煩惱的開始了。
而有些人可能認真的認為改變別人是可行的,但其實他沒有認知到的是,對方改變的前提之下,是因為對方自己想改變,
因為改變對他有好處,而這好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例如:你希望對方戒酒,不然你就要結束這段關係,而對方最後真的戒酒,很可能是因為比起戒酒,你的離開是他更不願意的,所以選擇一個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而要想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距離也不可以太遠。
課題分離並非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共同體(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最重要指標。)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絕大部分的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對自我很執著,例如別人怎麼看我,希望別人為我做些什麼。如果抱持著世界以我為中心,對「我」格外的執著,
那麼大多數的人將成為你的敵人,而非夥伴。
我們作為共同體的一員,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並可以體會到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而當人只有在體會到自已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我價值。
如何建立起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無條件信任別人、他人貢獻。
「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納」
當你分清楚自己的課題(你可以改變的)跟他人的課題(你無法改變的)例如:別人怎麼評價你是你無法改變的。然後當你分請楚這是自己的課題之後,讓自己明白你也能接納這樣的自己(接納自我)。
例如:當你做了一件你認為失敗的事,比起肯定自己下次會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接納自己失敗也沒有關係。
承認錯誤並不代表自己失敗
接下來是無條件的信任別人
因為別人要不要背叛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改變的
但你要懷疑別人跟信任別人是你可以決定的,而一旦你要懷疑別人,你就一定找的到被你懷疑的證據,
因為你的起心動念就是懷疑他,所以為了符合這樣的目的,你會開始鉅細迷離的找他會背叛你的任何可能性,即便對方真的沒有要背叛你。
而當你能做到無條件的信賴他人,就表示你把這個人當成夥伴而非敵人,
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你則可以在這個社會共同體找到歸屬感。
書中哲學家也提及:「的確,世上並非全是好人,人際關係中也會遭遇到諸多不愉快的事。例如:當你無條件的信任別人,偶爾可能會遭遇到他人的背叛。

但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而非「大家」的錯。」
猶太教教義中有一段話:「假如有10個人,其中勢必會有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批判你。他討厭你,你也不喜歡他。

而且,10個人中有2個人能夠成為與你互相接納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個人則兩者都不是。」

這時候,你是關注討厭你的那個人?還是聚焦於非常喜歡你的那2個人?抑或是關注其他兩者都不是的7個人?

缺乏人生和諧的人就會只關注討厭自己的那個人來判斷「世界」。

最後藉由貢獻他人(我對某人有用處)來讓自己感受到自我價值
所謂的貢獻他人,並非捨棄自己去為某人鞠躬盡瘁,說穿了是為了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才去做的。
而自我價值除了可見的服務他人、貢獻他人之外,還有一個是人們很時常忽略的「存在層級的自我價值」-當我存在,我就有價值。
例如:你的父母或者在乎你的人,會因為你還活著而感到喜悅,那麼基本上你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將專注力都放在自己,總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些什麼的話,容易會牽扯到他人課題,因為別人要對你怎麼做或怎麼想是他人課題。
但換個角度換成我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所謂的奉獻感,這心境將會完全不同。
而貢獻他人,是你說了算,因為對於別人覺得你的貢獻沒有用處(這是由別人來判斷的,你無法改變,所以這是別人的課題)
而只要讓人類覺得有貢獻感,那麼便會感到幸福。所以你不幸福,是因為你不覺得你有貢獻感。
但如果往行為層面找不到,你可以往存在層級思考,基本上當你存在,你就有貢獻。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
書裡面提到一個點的連續的論點,人生是每個此時此刻的瞬間串連起來的。
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跟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引用自書籍的一段敘述:
「這樣的論點如果是站在佛洛伊德的因果論立場上,那麼就會把人生理解為基於飲果論的一個長篇故事。
何時何地出生、度過了什麼樣的童年時代、從什麼樣的學校畢業、進了什麼樣的公司,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
把人生當作故事是個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將來;並且人們還會想要按照這個故事去生活。
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錯不在我而在於過去和環境。這裡搬出來的過去是一種免罪符,是人生的謊言。」
至今佛洛伊德的因果論與阿德勒的目的論仍舊有各自的擁護者,
但如同在開始討論這本書的上篇前言所說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訊息跟觀點,去追究每個論點的對錯,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
因為大部分的人終極目的都是想讓自己走出自己的過去傷痛或者擺脫對於專注在未來所引起的未知恐懼,
有些人或許比較容易被因果論的論點所說服;而有些人則可能會被因果論陷入一個死胡同,所以因果論對於他的心理創傷並不管用。那麼選擇目的論或者其他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觀點可能會對他更有幫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就如同一開始講的,所有人事物在你還沒賦予它定義之前,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生也是,每個人的人生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點的連續」
雖然以下這些是書裡面沒有提及的,但書裡說到有關於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一個獨立的點這個觀點有些小小心得想分享,
每個事件都是獨立發生的事件,而非人類邏輯所認為的線性思考(即先發生A-B-C-D 的線性發生)
但其實事件A、B、C、D都是獨立發生的
舉例來說:大多數人認為,我今天出門踢到石頭,然後去了公司又被主管痛罵了一頓,下班回家之後又踩到狗大便,所以總結覺得今天是很衰的一天
引起這一連串看似線性的事件是因為吸引力法則,相似能量吸引相似能量事件發生,
事實上是:你今天一起床就覺得今天是很衰的一天(可能你今天一起床情緒就不太好),然後低落的情緒吸引相似低落情緒能量的事件發生,所以你踢到石頭腳很痛,然後你的情緒更加低迷了,吸引了主管痛罵了自己一頓;再來你覺得你被罵完情緒跌落到谷底,所以吸引來最後的踩到狗大便,你感覺完全糟透了!
但每個事件猶如一顆獨立的燈泡,每一個看似是未來的事件,全部皆已存在,要做的只是跳到自己偏好的燈泡,而關鍵就在於自己的情緒感受,
燈泡A:你今天一起床情緒不太好,但很快調整好情緒之後出門
燈泡B:路上一路順暢都沒有紅燈阻礙,你因為提前到了公司好開心呀!
燈泡C:主管看見自己提前來公司,以為自己是個上進青年,今天正好要提交升遷名單,剛好看到你,於是提了你當這次升遷名單
燈泡D:然後自己去了公司後因為喝到一杯難喝的咖啡,心情瞬間盪了下來
燈泡E:主管從會議室出來並告訴你,升遷名單被拒絕,所以抱歉,這次自己並沒有被升遷成功!
燈泡F:剛開始感到有點低落,但後來又調整好心情,心想那這樣自己便可以如期休1個禮拜的特休了!
燈泡G:主管又來到自己位置告知,因為剛剛實在對於給了希望又讓自己感到失落所以批准讓自己休一個月而非一個禮拜
以上的例子只是想表達,每一件事情其實看似是連貫線性發生的,但其實是獨立的,
情緒是取決於吸引到下一個燈泡事件的發生關鍵。所以當你有一件不愉快的事件發生,也請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事件。累積愉快的燈泡,而非累積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燈泡。

當你人生中經歷所有的燈泡之後,而絕大部分都是讓你感到愉悅的燈泡,那麼回顧自己的人生大部分都還是會感到很愉快的。而一切的燈泡都已經存在並且只存在「當下」。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任何正在靈性道路上的夥伴們
如果以上內容與我分享的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
歡迎訂閱追蹤,如果你從我分享的內容中受益希望能給予能量回饋或者想支持我的創作,歡迎隨喜打賞,祝福大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1會員
104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是在我的靈性初期所閱讀的,但對於我心靈成長方面滿大的, 至今很多我的人生哲理也是沿用這本書所傳達的觀點, 也因為這本書的一些觀點,讓我在人生當中省去很多心理上不必要的多管閒事, 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閱讀。 在討論這本書之前,先分享我對於這本書的看法吧!
以下小小的見解與體悟來自於我的靈性成長經驗,希望我的分享的訊息能夠幫助幫助到你。「靈性是什麼?」、「如何選擇靈性資訊?」「靈性傲慢是什麼?」、「頻率是什麼?」、「頻率相近會互相吸引嗎? 業力怎麼回事?」。
在我的靈性成長初期,我是藉由八字進入了身心靈領域,進而轉往內在探索到更廣擴的宇宙奧妙,以下是我對於一些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分享一個身為命理諮詢師的看法。 「在算命、占卜前我要做什麼?」、「為什麼有些占卜、命理師都很模稜兩可甚至不準?」、「所以我到底還要不要找占卜、命理、心靈諮詢師?」
這篇想獻給所有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甚至是還沒經歷的所有存有們,地球的某個角落,現在一定也有跟你一樣心靈上處於水深火熱的心靈夥伴,你不孤單,祝福你們早日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本質❤「撐不下去,記得求助」、「正視恐懼其實沒有這麼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願意見它」、「活在當下」、「每個人都是愛的存有」。
這篇獻給所有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甚至是還沒經歷的所有存有們,地球的某個角落,現在一定也有跟你一樣心靈上處於水深火熱的心靈夥伴,你不孤單,這篇是在我靈魂暗夜後教會我的10件事,分享給你。祝福所有的存有們,都能早日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本質❤
而在換物過程當中,我也意識到當我專注於自己的需求,我也發現到宇宙總是會替我吸引來「共時性」,當你越是信任生命之流,共時性的流暢度會吸引到讓你難以置信的巧合來到生命當中。
這本書是在我的靈性初期所閱讀的,但對於我心靈成長方面滿大的, 至今很多我的人生哲理也是沿用這本書所傳達的觀點, 也因為這本書的一些觀點,讓我在人生當中省去很多心理上不必要的多管閒事, 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閱讀。 在討論這本書之前,先分享我對於這本書的看法吧!
以下小小的見解與體悟來自於我的靈性成長經驗,希望我的分享的訊息能夠幫助幫助到你。「靈性是什麼?」、「如何選擇靈性資訊?」「靈性傲慢是什麼?」、「頻率是什麼?」、「頻率相近會互相吸引嗎? 業力怎麼回事?」。
在我的靈性成長初期,我是藉由八字進入了身心靈領域,進而轉往內在探索到更廣擴的宇宙奧妙,以下是我對於一些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分享一個身為命理諮詢師的看法。 「在算命、占卜前我要做什麼?」、「為什麼有些占卜、命理師都很模稜兩可甚至不準?」、「所以我到底還要不要找占卜、命理、心靈諮詢師?」
這篇想獻給所有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甚至是還沒經歷的所有存有們,地球的某個角落,現在一定也有跟你一樣心靈上處於水深火熱的心靈夥伴,你不孤單,祝福你們早日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本質❤「撐不下去,記得求助」、「正視恐懼其實沒有這麼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願意見它」、「活在當下」、「每個人都是愛的存有」。
這篇獻給所有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甚至是還沒經歷的所有存有們,地球的某個角落,現在一定也有跟你一樣心靈上處於水深火熱的心靈夥伴,你不孤單,這篇是在我靈魂暗夜後教會我的10件事,分享給你。祝福所有的存有們,都能早日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本質❤
而在換物過程當中,我也意識到當我專注於自己的需求,我也發現到宇宙總是會替我吸引來「共時性」,當你越是信任生命之流,共時性的流暢度會吸引到讓你難以置信的巧合來到生命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