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選舉前的民粹通識課:法國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人的虛偽
盧梭是十八世紀歐洲知識界的明星,與伏爾泰齊名。他雖然才華橫溢,但時常自謙與一般人無異。他在《愛彌兒》向讀者表示:「請記住,對你說話的人(盧梭本人),不是有識之士,乃是一名粗俗小人。」
小老百姓不宜思考
盧梭的作品透露出他的民粹傾向。人到中年,他憑著《論科學與藝術》一鳴驚人。在這部得獎之作,他提出科學和智慧之別。盧梭所謂的「科學」不是指今天物理、化學等專門的治學方法,而是指「思考的藝術」。他認為只有笛卡兒、牛頓等天才,才有資格透過思考造福人類。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之輩,勉強思考只會造成自矜的習氣,社會紛亂。於是,盧梭就提倡平庸大眾追求智慧。
愚民的智慧
智慧是自然(nature)賦予人的,讓人建立德性,懂得生活各方面的分寸,實現「快樂的無知」(heureuse ignorance )。盧梭認為,平庸大眾退而求踏實的生活智慧,是對他們的保護,就如「母親從她孩子手中拿走危險的武器」。沒錯,他認為思考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危險的武器。
基督教也民粹?
盧梭的民粹傾向,在於他把學術菁英的光環摘下來,不認同啟蒙思想能帶領整體人類進步。簡而言之就是貶低culture,推崇nature。做個粗淺的類比,今天某些教會把知識和敬虔二分,有點像盧梭把culture和nature二分那樣。我們又怎樣看待知識和敬虔的關係?盧梭認為凡夫俗子應該安分於「快樂的無知」;對今天大部分基督徒而言,「單純的敬虔」又是否王道?
我思考這些問題好久,托爾斯泰給我一些提示,下回分享(俄國民粹大師!)。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民粹是政治不沾鍋 「民粹」是一個很好用的汙名。獨裁國家控訴民主國家「民粹亂象」;政客批評競選對手走「民粹路線」。「民粹」在政治學的語境,是指政治人物為了奪權,動員民眾參與政治運動;運用二元對立的修辭,醜化當政者為腐敗的菁英,把民眾描述為與之對立的受害者。
解釋聖經之困難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人淪為數字 思想改變實踐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丟給陳時中的問題 自由的哲學 淘汰老弱的經濟陰謀 無錢萬萬不能啦
你的命不值錢 基督信仰的觀點 被賣到柬埔寨一般
威權小遊戲 基督教威權∕權威 兩種權威 孩子,要懂得明哲保身!
界線 東道和客旅之間彷彿有一條界線。一起度過的年日、共同經歷的事件,以至最客觀、無改變餘地的血緣關係,都把東道聚在一起,所謂人以群分,劃上一條界線。界線以外的人就是客旅,是他者,是外人。
民粹是政治不沾鍋 「民粹」是一個很好用的汙名。獨裁國家控訴民主國家「民粹亂象」;政客批評競選對手走「民粹路線」。「民粹」在政治學的語境,是指政治人物為了奪權,動員民眾參與政治運動;運用二元對立的修辭,醜化當政者為腐敗的菁英,把民眾描述為與之對立的受害者。
解釋聖經之困難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人淪為數字 思想改變實踐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丟給陳時中的問題 自由的哲學 淘汰老弱的經濟陰謀 無錢萬萬不能啦
你的命不值錢 基督信仰的觀點 被賣到柬埔寨一般
威權小遊戲 基督教威權∕權威 兩種權威 孩子,要懂得明哲保身!
界線 東道和客旅之間彷彿有一條界線。一起度過的年日、共同經歷的事件,以至最客觀、無改變餘地的血緣關係,都把東道聚在一起,所謂人以群分,劃上一條界線。界線以外的人就是客旅,是他者,是外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身為「自然主義之父」的盧梭,在幼教發展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提出孩子並非成人縮影的名言,也讓他獲得「教育界的哥白尼」的稱號。其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提及如何養育孩子,如何順應孩子的天性,並輔以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身體和情感的正常發展。更是每位幼教人的必讀聖經。 事實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身為「自然主義之父」的盧梭,在幼教發展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提出孩子並非成人縮影的名言,也讓他獲得「教育界的哥白尼」的稱號。其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提及如何養育孩子,如何順應孩子的天性,並輔以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身體和情感的正常發展。更是每位幼教人的必讀聖經。 事實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