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造成閱讀嚴重干擾的,例如: 2、「在馬政府任內佔有重要地位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從他對學生運動的蔑視來看,他實在沒資格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就已經表示,學生有抗議的權利,但他們不應該對任何人丟鞋子。」 或是
3、「我最後一次見到活著的張先生——他的遺照在藍色的公祭帳篷入口處迎接我們——是在行政院前的一場抗議活動裡。」 為什麼干擾呢?因為我讀句子的理解和情緒,會被前後兩個破折號打斷,有點像A事情講到一半,突然岔出去講B,然後接著馬上回去講A。尤其第三句特別有畫面,這段其實是要談公祭現場發生的事情,句首先提到張先生時,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張先生的臉,然後畫面先被帶到公祭場所,接著馬上又到行政院前。這句子一結束,下一句又馬上帶回公祭的地方,我就這麼被破折號搞得暈頭轉向。 因此基於上述的考量,如果是我的話會這麼翻譯: 1、「目前全台灣還活著的邵族人大約有七百人,而他們有幾十個人,在週五時分乘兩輛巴士北上......」 2、「教育部長蔣偉寧在馬政府任內佔有重要地位的,他已經表示,學生有抗議的權利,但不應該對任何人丟鞋子,從他對學生運動的蔑視來看,他實在沒資格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3、「我最後一次見到活著的張先生,是在行政院前的一場抗議活動裡,此時他的遺照在藍色的公祭帳篷入口處迎接我們。」 這還是只有從翻成中文之後的定稿來看,我自己在翻譯英文書時,也很常碰到這種句型,例如: "This characteristic is not particular to gold or even to precious metal—wood is often mentioned, perhaps because the word for wood in Greek, hule, was also a general word for matter." 我會把破折號改成逗點,翻成: 「這種特性並非黃金或貴金屬獨有,木頭也經常會被提及,但這或許是因為意指木頭的希臘文 hule,亦即物質統稱之故。」 或是遇到以下句子時 "Some individuals had gold coins placed on their tongues or accompanying their bodies in burial—in Greece this is called 'Charon's obol', the coin necessary to pay the ferryman for passage across the River Styx." 我會把省去破折號,直接把原文中破折號的那個句子,放到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