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三字經 之 學習應該從何時開始?如何學? (05)

三字經並不是我手寫我口,寫到哪裡算哪裡的流水帳。三字經是有邏輯有文章結構的,而且其中的教養觀念正是現代父母的需求。
全文的前60個字,重點在談“教”與“學”的重要性。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接下來,則揭示“教與學的立基和次第”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為人子女在年少時就要開始學習,要親近良師益友,學習應對進退的禮貌和規矩。
這短短十二字說明兩個問題:
一、學習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二、如何學?
學習應該從「為人子,方少時」開始。少時,可以解釋為愈小愈好。年紀愈小,模仿力愈強、記憶力愈敏銳,所謂蒙以養正,童蒙時期是未來一生學習的基礎,因此學習是愈小開始愈好。
古人讓孩子從背誦開始,這是聽覺學習,識字以後就有視覺學習。
現代的孩子可以學習的方式更多元,在孩子不識字的時候,聽故事、看繪本、從圖畫中辨識物品、顏色、氣候等。識字以後,有各階段的橋樑書、甚至還有體覺的學習,例如玩積木、拼圖、黏土、音樂、繪畫、體能...等等。
學習要從幼年開始,不論古今都是不謀而合,因為這就是順應人類發展的天性。
如何學呢?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三字經給的答案就是「親師友,習禮儀。」
求教於良師、跟益友切磋琢磨,孔門就有這樣的學習風氣,弟子們會在課後向師兄顏回請教夫子上課時的未竟之意,或是遇到不解之處也是利用課後相互研討,例如有一次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離席後,不懂的弟子就問曾子剛剛老師這話是什麼意思?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他另有弟子們在課後向顏回請益。
放到現代,所有的家長都知道,不管孩子在哪個學校學習,老師是最關鍵的~再好的學校,都有不適合的老師; 再差的學校,都可能有最適合我的孩子的老師。
所有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是老師,其次是同學,最後才是學校的硬體設備。
三字經的“親師友”完全不離孩子的真正需求:好老師與好同儕。
但親師友和習禮儀,孰先孰後?
應該先親近明師善友,向之學禮儀?
還是先學好禮儀,才能得到明師善友的教導呢?
兩者實是相輔相成,禮的規矩和講究同時也是學習的心態與方法,有禮才得良師教,無禮則人不教之。而良師益友的言教和身教無一不是禮儀的內涵。
但為什麼是從禮儀學起?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因為禮的本質是仁,仁的本質是孝悌,孝悌起於為他人著想的心態,所以習禮儀要從孝悌做起。
回歸到教養孩子的經驗,相信所有家長都清楚,就算是幼兒,也需要學禮貌。沒禮貌的孩子,在餐廳、遊樂場、公車捷運上……是很可能遭到路人白眼以對。進到幼兒園,我們都希望孩子的同學有禮貌,彼此能合禮相待。萬一班上真的遇到沒禮貌的同學,我們一定會告訴自家孩子:那你以後盡量不要跟他玩。
小結:學習要趁早,但是是依據孩子各階段的發展施予他不同的教育、為他找到合適的老師與同學。並且所有的教育都不能離開“禮”,學習禮儀可以幫助孩子能受教、能得到正確合理的對待。
至於 禮仁孝悌 是怎麼推理出來的?
筆者曾經在啟蒙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懂其中的邏輯關係,而下了功伕做過課程設計,或許之後再把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推理,整理分享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水無月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