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意義與求知的憑藉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史學家:「你覺得求知是一件怎麼樣的事?是必要的嗎?還是可有可無?」
年輕人:「我以前認為求知的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也未必重要到絕對不能沒有的地步,現在我想我應該是錯得很離譜吧。」
史學家:「嗯,你認為知識是什麼?」
年輕人:「遇到你之前,我認為知識是一個人用來生存的工具,大致有實用與不實用的兩種分別。」
史學家:「嗯,那麼現在的想法呢?」
年輕人:「我只能說,我已經知道我之前的想法是錯的,因為你說過生命並不是目的的本身,而一件事物的實用與否也不該是衡量價值的標準。不過,我也就說得出這麼多了,正確答案是什麼我還不是很清楚。」
史學家:「好,那麼你認為你現在是在求知嗎?」
年輕人:「當然是啊,這完全不用懷疑。」
史學家:「很好,那麼你認為你現在是在求道嗎?」
年輕人:「這個嗎……我不知道。」
史學家:「其實你是在求道,但你卻沒有發覺。」
年輕人:「那求知與求道的分別是什麼?」
史學家:「朱熹說:『只聞下學而上達,不聞上達而下學。』求道即是求知,而求知是為求道。求知而不求道是漫無目的,求道而不求知是不腳踏實地。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求知本能,然而只有求道的人才知道求知真正的意義。」
年輕人:「所以求知只是求知,求道才是真求知?」
史學家:「可以這麼說,而求知求道為可行的前提當然是真理的存在,這在之前我們就談過了,因為真理如果不存在,絕對的真假對錯也不存在,那麼求知就沒有意義了,於是『各說各話』就變成了真理,可這又變成自相矛盾,可見多元論、虛無論都是錯誤的。」
年輕人:「是的,這些我都還記得。」
史學家:「不過必須要說,真理既含有超越性,那麼人終究無法參透真理,所以說求知定有極限,所以正確的知識觀可說是悲觀性的。」
年輕人:「悲觀性的嗎?感覺很讓人失落。」
史學家:「悲觀不必悲傷,人雖然不能如上帝一樣全知,但努力的話起碼可以『知全』,求知求道終究是可行且必須的。」
年輕人:「我了解了,但總覺得求道這個詞感覺很神秘而不可捉摸。」
史學家:「這是可理解的,因為在現今社會的多元主義價值觀下,真理的追求是荒謬的,世人對於『求道』二字要不覺得可笑,不然就是覺得神秘。」
年輕人:「那麼知識的定位是什麼呢?它有什麼類別嗎?」
史學家:「你這問題問得好,知識可分為兩類,即『人文』與『科學』。而其中的分別並不是在於知識對象的不同,而是知識性質的差異。」
年輕人:「是性質而不是對象?什麼意思呢?」
史學家:「如同我剛才所說,求知是為了求道,所以真正的知識是對真理的理解,可見世界上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追求真理,所以知識對象是一樣的,當然,這可能並不為世人所能理解而承認。至於知識性質,科學知識的形式是理論,它的性質是有效的解說;人文知識則是追求通貫的見識,也就是增長智慧。」
年輕人:「我記得你說過,這世上絕沒有獨立存在的一件事,但即使知道是這樣,我也不太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我以前甚至覺得這是不太相關的兩個領域。不過我知道大多數人應該都認為科學才是可靠的、能夠使人進步的道路,人文是個與科學背道而馳的領域。」
史學家:「嗯,很高興你還記得這個概念,不過人文與科學是絕不牴觸的,人文其實是在科學之上,而非科學之外。」
年輕人:「這我有點不太理解。」
史學家:「這個意思是說,人文與科學並不是相對的概念,它們絕對有關連,而且人文的層次是在科學之上的正確的人文觀念肯定不會違背科學,而是超越科學,這個概念就像之前所說的上帝絕不可能反邏輯,而是超邏輯。因為人文可以包含與解釋科學,而科學卻不能理解人文,換句話說,人文可以談論一切的問題,而科學則無法談論人文間題,所以其間的高下之分就很客易判別了。剛才我說到人不能全知但可知全,而若要知全當然必須先認知到知識的層次高低,如此才能走上正確的求知之路。」
年輕人:「我可以理解你說的道理,但科學真的無法探討人文間題嗎?」
史學家:「是的,如果想用科學來解釋人文問題,最後只會弄巧成拙,因為人文與科學的關係終究前者是本而後者是末,這樣做將會有很大的壞處。」
年輕人:「有辦法進一步解釋嗎?」
史學家:「科學的知識立場是物質主義,其研究途徑是以經驗主義為主,而精神終究在物質之上,理性終究在經驗之上,這都是本末主從的關係。如果用低層次的方法來解釋高層次的知識範疇,那麼當然會有所失誤。」
年輕人:「怎麼好像任何事物都可以牽扯到本末主從的關係?」
史學家:「既然你如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獨立的事物,那麼當然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其對應的層次而有高下之分,以人的思想層次來說,雖然史上有各種主義與思想出現,可其實都是在光譜的兩端,正確的上帝觀念是本,而虛無主義是末,其他的思想都是介於這兩者之中。」
年輕人:「我好像有點明白了,那麼還有其他相對應的、像是人文與科學這樣的概念嗎?」
史學家:「就如剛才所提到的還有『精神與物質』、『理性與經驗』,其他還有『靈魂與肉體』、『本質與存在』、『善性與惡性』等等,可以發現前者是具有靈性的、本源的概念;而後者則是物性、末流的存在。」
年輕人:「了解了,不過我還再進一步弄清楚,你剛才說的科學的知識立場以及研究途徑是物質主義以及經驗主義這件事,我可以理解你說的意思,但我還不清楚為什麼這是比較低層次的方法與認知。」
史學家:「其實人認知外在世界的憑藉有四種,即理性、經驗、情感、直覺,其中理性為最重要的知識憑藉,其餘三種皆是可變化而不穩定的方式,出錯的可能性極高。理性即是推理能力,可以無限提升,且具有一致原則,它是概念化、通則化的能力,而知識必有綜合性、概括性、和推理性,可知以演繹法為求知之道的理性主義至少具備正確的方法論。」
年輕人:「所以說科學就是經驗主義的歸納法了吧?那麼你可以說一下其他的方法嗎?」
史學家:「經驗只是資訊而已,經驗主義不可能建立知識,因為知識是組織化且富有意義的見解,經驗得知的資訊必須經由理性加以組職和推展才可以變成知識。而就像你說的,經驗主義的知識方法是歸納法沒錯,歸納法是一種自我設限,甚至自我毀滅的法則,因其無法建立通則概念,也摒棄形上學而無法得知終極意義。」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我可以理解。那麼另外兩個呢?雖然不用你說我也知道另外兩個不太可靠。」
史學家:「情感深具個別性,它是沒什麼長進之道的。若說理性是富有天性與上進的動力,那麼情感可以說是富有人性與使人知識蒙蔽的傾向。如果人的情感強於理性,那麼知識將被用於合理化個人立場的工具,如此愈讀書反而愈入偏執之境,這樣的態度是『我只相信我願相信的』,這自然是大錯特錯,因為真正的長進乃是不斷地自我批判,發覺自身錯誤而改進,是以人讀書持『六經皆我註腳』雖是豪氣萬千,然其謬大矣,正確的讀書觀應是『學苟知道,則六經皆我註腳』,這樣才是具有真理觀、肯定天賦概念的正確觀念。而直覺雖與理性一樣具有恆久性和一貫性,然其乃是靈感,不能永久掌握且可能為錯誤,欲以此建立知識自然是異想天開。」
年輕人:「經你這麼一說,我好像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可我還有一個問題,如果說正確的人文概念無法像被科學一樣被驗證,那麼我們該如何知道這個人文觀念是正確的呢?」
史學家:「這一樣是之前說過的,菁英之所以是菁英就是因為他們是少數人,這只能期望英雄所見略同了,畢竟每個人的思想層次有別,正確的觀念只有在極少數人間存在,當然,許多人會有『既然無法證明,那麼一切都是癡人說夢而已』這樣的想法,那也只能由他們去了,因為這也是他們無法登堂入室的原因。」
年輕人:「原來如此,雖然我也大概知道是這樣,但這樣不就代表有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走上正途嗎?」
史學家:「的確是這樣,不過這也沒有辦法,天資這種事情畢竟是天賦予的,人畢竟無法干涉天意,有智慧的人只能為所當為,盡最大的力量使旁人走上正途,至於能不能成功,那就不是可以預料的了。」
年輕人:「這還是讓人覺得好沮喪啊,難道不斷增加知識也不能讓人提升層次嗎?」
史學家:「還是之前所提到過的概念,我們是無法知道上帝的安排是什麼的,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上進的可能。知識的確可以使人提升,但在神意之下,還是要知道『在領略真理的立場來說,量變不會造成質變』這個道理。」
年輕人:「這是什麼意思?」
史學家:「知識的增長的確可以使人的思想層次提升,但這件事的前提是:這個人獲取的所謂的知識是不是真的知識,以及這個人有沒有能力去真的理解這個知識。正確一點來說,知識畢竟只是知識而已,有些事情是不能單純地用知識就能解答的,像是宗教信仰、道德觀點、政治立場、藝術審美、價值觀念,這五個項目都無法形成確切的知識系統而達成共識,只有在具備正確的真理體系觀念下,才可以理解並知道它們的層次,這就是智慧而不是知識了,而智慧畢竟不是單純的讀書就能獲得的,否則高學歷份子就全都是有智慧的人了。總而言之,一切都還是天資問題,也就是神意問題。雖然說有天資的人肯定也是藉由讀書而悟道,但這並不是『量』的增加所造成的,而是早就被安排好的『質』的作用,量的增加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
年輕人:「我好像有點頭緒了,這的確就和我們之前說過的上帝和真理的概念一樣對吧?」
史學家:「沒錯,還記得之前我和你說過『現象不是事實,事實不是真理』這句話嗎?」
年輕人:「嗯,我還記得。」
史學家:「好,那麼我再進一步說,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求道,取決於他本身具有的三個要素,那就是『年齡』、『聰明程度』以及『靈性感受力』。」
年輕人:「好像有點道理,可為什麼呢?如果說靈性感受力我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年齡和聰明程度也包合在内呢?」
史學家:「還記得最一開始我和你探討有關愛情與美感的問題嗎?我說過,人世間沒有絕對的邪惡或醜陋,即便是再不好的事物也可以被用作反面教材來支持正確而美好的觀念而存在,所以我們既該追求『本』也該知道『末』是什麼,如此一來年齡與聰明程度自然也是重要的,你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三歲小孩和智能缺陷的人無法領悟真理吧?」
年輕人:「好的,我懂了,的確可以理解。」
史學家:「那麼你可以推想出這三項要素的重要性高低嗎?」
年輕人:「靈性感受力最高,其次是聰明程度,再來是年齡?」
史學家:「不錯,年齡可以獲得經驗,而經驗可以整理成資訊,以此來解釋現象。而就像剛才所說,聰明程度可以說是理性或推理能力,以此獲得知識來分辦事實;靈性感受力可以說是天所賦予的超越性能力,可以體悟智慧、領略真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現象不如事實,事實不如真理』;『經驗不如理性,理性不如超越性』;『資訊不如知識,知識不如智慧』;『年齡不如聰明,聰明不如靈性感受力』。不過還是要知道,這些概念都只是幫助你釐清層次之別而已,不管是人所能認知外在世界的四種憑藉,或是人能否求道的三種要素,這些都是早已被安排好了的,畢竟全知全能的上帝若存在,那麼一切都是神意問題,我們只能盡己所能、為所當為。」
avatar-img
36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六章〈靈魂與生命〉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六章〈靈魂與生命〉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一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