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屬於國家認同的公共議題出現時,總不乏會有些屬於文化性質或主體性值得爭論出現,而近年來隨著一代代在台灣出生、成長並受本土觀點教育的人們進入到公共輿論圈,許多重大的議題當中也隨著台灣錯綜複雜的近代史歷程而不單單只涉及到屬於國家行政技術的問題,這當中常常糾葛著屬於文化、認同與族群的關係在裡面,並且福爾摩沙愛國者在當中往往也是輿論火線中的核心族群。
那麼,到底福爾摩沙愛國者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我想並不能單單只用民進黨的支持者或者是2019年以後政治上泛稱的「台派」來定義這群人。雖然後在政黨傾向以及國家認同傾向的歸納上,愛國者確實與前面提到的兩者重疊於一兩種群集當中,但愛國者們往往拒絕滿足於這樣的歸納,那是因為在愛國者們的心目中還有一種更深刻的屬於「文化、經驗與生命態度」的認同,也就是一種特殊的「倫理」傾向。
要能夠清楚地凸顯出愛國者倫理的特殊性,單是用一兩句話去定義和描述肯定還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甚至認為這與單純的民進黨支持者或者台派青年沒有什麼不同。因此,要在文字裡生動地描繪出愛國者的倫理樣態,最好的方式還是梳理出愛國者與前兩者之間在實際經驗(歷史觀念)上的衝突與差異。
首先,愛國者的崛起源於2018年民進黨地方選舉的大敗,由於民進黨在2016年時獲得了大多數執政,並且許諾承繼2014年太陽花運動中「台灣主體–激進進步主義」雙軌制的邏輯進行多方面的國家改革,這一系列改革中不僅僅只是受到傳統藍營黨國勢力的阻礙,更是因為許多政策中過度忽略國家多數無特定認同選民的文化生活習慣與經濟活動習慣(工時制度與婚姻政策等),而造成了多數選民與中國藍營勢力的聯合反撲。在2018年的大敗之後,一部分政治行動人士意識到了民進黨執政中對當代歐洲式的進步理念執念過深,導致與本土現實結構脫節,另一方面又因為是大眾民主世代壯大的政黨,而過度屈從於飄忽不定的民意,導致自身缺乏在政治攻防中攻城掠地的現實感,放縱於同時將輿論等同於進步的指標,最終卻遭受近乎空想的價值虛無當中。同個時期,雖然台派也意識到了沒有本土派穩定執政,一切進步或理想皆屬空談,但在與愛國者的衝突中,台派往往只意識到民進黨執政的穩定性,卻忽略的台灣本身的現實性,導致往後民進黨回歸激進進步與居從流水民意路線時,台派只能無條件地在外給予民進黨支持,在內卻又不願指出黨在現實戰略上的問題,最後演變成2022年民進黨第二次地方選舉大敗後,回歸進步主義與流水民意的主要支持者。愛國者基於更加現實的本土派立場,很清楚的知道政治乃需依附在更直覺的邏輯以及真實感受之上,所以相對於台派或是傳統民進黨支持者,愛國者更加清楚自己生活中的真實認同群體(家族、生活社群組織或超政治之情誼連結),以及由這個群體發展出來的世界觀(如台語人與世界的關係,中南部共同體與民進黨之關係),只有從這些關係出發才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可能的實踐道路,同時也不蒙昧於單純的政黨支持問題,而是清楚的將政治行為「戰略化」而非「依附關係」。當然,愛國者也同樣必須要避免自己質樸的心靈遭到有心人士利用,愛國者要像武士一樣有警覺心,又不墮入懷疑主義的漩渦,那是必須從現實生活中去鍛鍊的心智,只有那種同樣在現實裡也能暢通無阻的心智,才能保證愛國者即使在前途茫茫的道路上也能一步一腳印地去耕耘自己的倫理世界。
2023.02.22於旱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