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場地
研討會第一天,我先來會場探查場地。這個空間我相當熟悉,去年協助舉辦的三研討會,以及所上剛完成的一天論文發表會都這舉;第一回接觸會議廳時還是新生,當時對校內任何場地與活動都懷著好奇與憧憬。而這一天的場地佈置,調整了氛圍後呈現完全不同感受,前置作業與接待服務井然有序。
研討會海報上一朵大紅花搭襯書法大師題字,曾在道與藝課裡,欣賞一位禪修師傅寫的「無」與「空」,放大滿版投射在演講廳白幕上,老師鼓勵我們想寫就寫,不必在意形式,我快速在筆記本描繪,那是學會以美學觀點欣賞書法字的開端。這一回研討會主辦單位別具巧思在活動海報上放上書法字,並將每位發表人與各自主題排版放置在書法字旁,一併送每位發表人一幅作紀念。我的名字與主題時程排倒數第二行,靠近底部邊緣,感受主辦單位貼心與鼓勵的氛圍。
舞台上連成一線的桌子,約有15公尺長,由左至右分別是主持人、評論人、等候發表人與主要發表人位置。在主持人與評論人間,以主講桌的大盆花束隔開,延伸至最右方發表人旁有幾個小盆栽熱鬧裝飾,小盆栽間點綴了耶誕紅,氣氛好不溫暖熱鬧。我沒留下特寫相片,請朋友紀錄幾張,其它景象用雙眼拍進腦海。
|準備
從寫小論與準備發表過程中,更瞭解了自己個性,與最初接觸畫畫時相似。小論曾一度卡關不知怎麼繼續寫時,還沒能確切說出想說的話,那麼先從身邊擁有的資源與線索,拼出想知道的什麼。先是翻出所有曾讀過的期刊論文心得與摘要,挑出感興趣的觀點與內容,打字收藏起來,再拾起先前散落各處相關心得或摘要短文,接續拼出一個創作…,說創作「論文」,這樣過濾資料,然後彙整,進一步找出想法,也算是善盡研究生本分了。
小論寫出來了,但怎麼將眾多學者的期刊論文與幾本核心著作的概念濃縮成15分鐘的講說?不是時間問題,上台講演都能在時間內結束。而是跨域內容多,我拼得出文字,還需得簡化概述;這些邏輯脈落,若是數字還好推理說明,轉譯成文字,要言簡意賅充分利用這15分鐘,是另一項挑戰。
試了試,還是不行,我不想當「快轉機」,覺得那是聽覺暴力,對聽眾挺魯莽;也不想成為「固執狂」,任鈴怎麼催仍霸占麥克風拖延時間。我先估算每個章節應預留的時間比例,再計算自己一分鐘內最適切的說話速度,計算能講幾個字,反推至各章節時間內可容納的字數,回頭去論文裡取字,順成一篇完美短稿。等完全練好順好稿,已是發表當天中午了。我可以嘗試背起來,但第一回上台,希望盡責交代作品,也讓想理解的聽眾得到適當訊息內容,一個雙贏狀態,我想。
同學遲遲等不到我去學校,說我在孵蛋,是沒錯啊,在孵一顆有趣的蛋,只是不知道破了殼後,會成為什麼就是⋯。
即然已晚了,再晚十幾分鐘無彷。我騎車往學校荒山劇場山頂去,坐石頭上欣賞風景,順道靜坐。遠方的山靛藍優美,氣勢浩蕩,兩旁樹上有不知名鳥在對唱,這裡的氛圍是在會議廳裡無法享受的。我感覺自己在一個社會大網裡,每一絲行為都被牽動;唯一能做的是堅定自己,清楚看身邊的一切改變。無論結果如何,讓自己堅定做正在做的事,忠於初衷,其餘交由大環境定奪。
才15分鐘山頂的靜默,已像半小時那樣久。起身把自己交給等會即將拿放大鏡看我與我作品的大大小小人物。
|等待
看到自己的名字在講桌台上,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感覺奇妙。我是當天最後一位發表人,位置坐在主要發表人旁,名字立牌處有好幾個小盆栽陪伴,幾盆耶誕紅裝飾溫暖,適合我那圓圓飽滿筆劃勻稱的平凡名字。以往上大舞台較常是表演機會,研討會嚴肅的氣氛與台下面無表情的觀眾,對我是很不一樣的經驗。等候評論時,我把視線放在小盆栽,沒往台下看,曾試著動筆將牠們畫下來,發現眼睛動作過於明顯,還是作罷。
|上台
先前擬好的短稿,練習時以錄音順稿做得仔細,所以這天在台上除了幾處稍吃螺絲之外,速度平穩的聲音清晰,偌大空間裡,用一副撲克牌面容與聲音念講生硬的學術語言對我是陌生的體驗。舞台燈光特地為投影轉暗,沒人會注意我多是望著稿,較少抬頭看觀眾,但他們收聽我的聲音完好像播報員,沒緊張訊息。下台後同學說聽來像語音導覽呵,不同以往聽其他同學發表時可能講話速度偏快,擔心時間內說不完被鈴聲催促,會為台上的他們緊張。而我這回台上經驗,意外成功扮演了黑暗藏鏡的...語音導覽員。
這次台上15分鐘,是又一回時間壓縮下的專注練習。真正發揮效用的其實是台下的練習過程,那份對於自我探索與決心參與不放棄。在需要該放下舊方法時,盡速抉擇離開,喘口氣,再找一個可行方案。形式只是一種達成的手段與方法,背後的意境,有許多的微妙轉化,真是要個人去經歷了才能真切體悟的。又體悟因人而異,深度亦是。我像是浮在黑海上的一艘船,愚昧地想拿尺,丈量海深...,腦中喚起多年前一回試圖轉換工作跑道,那位厚道的專業前輩以優美詞藻比喻,說明我的無知窘態。她口中的黑海很深,而我手中的尺太短,智慧的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