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理論─慣性行為模式
在華人社會當中「以和為貴」是時常聽到的成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如果有著太多「指責型」或是「超理智型」的人,或許讓整個社會產生衝突與對立,但這些詞語或許是我們閱讀時,學者或是經驗分享者想幫助作者釐清分類,給我們具體的名詞,看了這本書籍後,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都會在自己身上發生,有時候一人獨處時,撰寫論述時筆者可能是「超理智型」,為了讓論述扎實,需要找各式各樣的論述來辯證自己提出的假設,而當發現到如假設有錯誤時,就給馬上調整與修正,而進入職場時,當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時,或許我們會調整為「討和型」的狀態,甚至有時「個人權利」與「團隊利益」碰撞時,大部分的人選擇「團隊利益」為優先,假設我們成為主管時,或許很多時候就給扮演「指責型」的狀態,筆者最近與健身教練談話聊到,當我們是主管時看到部屬在公眾場合聊天,適時地前往給予指責,而這個指責希望的是為了這份工作的職責,而這樣的「指責」背後可能有一套「當責」的理論。
何謂冰山理論?
筆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思考著「慣性」這一件事情,它存在著「內在心理」與「行為模式」,例如以筆者來說,「渴望」找一個好個案例進行分析,「期待」這個案例能夠往自己的假設走,並且這個觀點需要在既有的理論支持,但許多案例實際田野調查後,發現假設與論證支持或是違背時,將會有「情緒」出來,這樣的一個循環從「慣性內在心理」走向「慣性行為模式」,而「復盤」正是在這樣事情出現後,來處理自身的情緒,書中給予「思考邏輯」、「建議指導」及「經驗法則」三種方式來幫助「復盤」,隨著這樣的復盤也幫助閱讀者認識自己,以及了解自己是否有無法控制的慣性行為,這個議題筆者與好友一同討論,這位好朋友是理財顧問,過去他為保險業者,透過邊工作邊考取許多證照,以及許多企業邀請他作為顧問,筆者詢問他:「要如何站在顧客立場給予他們建議?」
在現代人中或許認識自己這件事情,在我們文化中並沒有培養這樣的思維,所以當理財顧問要怎麼讓顧客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呢?他回答需要先「拆解」顧客當下的問題,等到顧客真正信任你後,逐漸地提供全面性的方案,筆者在聊到這段時,深深感受到原來《薩提爾的自我察覺練習》,其實就是無所遁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當面對到問題,先「處理情緒」後才能實際地討論,但許多職場時不同部門對話可能處於情緒對話當中,無法有效地討論但偏偏「情緒」對於人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情緒比例的狀態
在我們的情緒比例中,「悲傷」佔了120小時,「憎恨」佔了60小時,「快樂」佔了35小時,我們會發現情緒是短暫的,但是確實需要「時間」讓我們情緒得到緩和,回想自己在原生家庭時,從小與爺爺住在一起,爺爺在家庭的話語權非常高,對於爺爺是需要尊重,所以當爺爺生氣時,父親或是伯父們會先不說話,等到時間過後才開始針對爺爺的話語內容進行討論與執行,或許父親與伯父們隨著社會化,清楚知道當下無法解決時就讓情緒過了,想想自己進入社會後,年輕時會急著想要解決問題時,反倒是把事情越弄越糟,隨著有經驗後,知道「時間」除了處理情緒外,再來需要重新在決策中賦予「權謀」,這本書提醒筆者,在面對衝突時,需要針對對方的情緒給予「同理回應」,再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