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關係是相處不累
前言
前文提及阿嬌與家人建立界線的過程,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不好開口,其二是太過用力。這也是我們在建立關係界線時應該注意的。事實上,在不好開口部份,原先家人的反應是錯愕和不解,後來之所以能夠解決是因家人看到阿嬌的身體狀況。我們可以預期的是如果是我們,對方的反應大概與阿嬌的家人沒有什麼不同吧?甚至還會更加激烈。我們之所以難以開口,這也是原因之一。
在太過用力部份,我們假想並放大了困難處,以致無法輕鬆以對。事實上,問題沒解決,最多是保持原樣(但最少你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了),但只要開口了,最少有一半的成功機會,又因對方了解了你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開口難
開口最難,問題是不開口解決不了。你可能希望對方察覺到你的心意,問題是你連自己的心意都不敢提,對方如何察覺?又如何真正理解你的心意?而且對方即使察覺到了,但因為你沒有任何表示,所以他的解讀很可能是:你認可這種互動模式的繼續延續,那畢竟是你們長期互動所建立的固定模式。而在他來說,他並不認為那有什麼不妥?因為覺得不妥的只有你而已。
在建立關係界線時,首先要記住並確立的是我們想改變的是互動的模式—建立彼此都同意的界線;而不是要改變關係—彼此仍是相愛相知的親人。
非暴力溝通
那要如何開口呢?今天的音頻剛好聽到《
非暴力溝通》,其步驟或許可以做為我們開口時的參考。
看到非暴力溝通,意思是還有一種溝通是暴力型的。事實上,我們經常碰到此型溝通,別人對自己的漠視,批評,判斷,侮辱都屬之;(反過來也說得通,我們對他人的漠視,批評,判斷,侮辱也都算數。)而這兒也可發現,與人溝通時,經常不是在針對著客觀的事實,而是在爭論對事實的看法和評斷。
溝通的三個步驟
我把非暴力溝通歸納為三點:客觀、精準和具體。客觀的描述觀察的事實,不做任何主觀的評價或看法;精準的形容自己的感受,不做含糊、籠統的說明;具體的提出改善的做法,不做抽象、簡略的提議.)
客觀的描述觀察的事實
第一次遲到,他說了一個理由,你勉強接受了;第二次再遲到,你覺得自己應該開口了,否則他可能習以為常的認為無所謂,但怎麼說呢?「兩次約會你都遲到了二十分鐘」;還是:「你為什麼每次都遲到」;「你好像不知道尊重人吔」,「你知道什麼叫守時嗎?」(你可以試試看,要冷靜客觀的描述事實,其實沒那麼容易。而當你出口的是看法或評斷時,對不起,爭執開始了。而且爭執點往往與要溝通的事實無關。例如你說對方不知道尊重人,對方當然會反駁,然後呢?接下去的攻擊和防禦一定很精采,而且都對準著尊重人的部份,而與事實無關,也與想解決的問題無關。而之所以溝通,目的之一恰恰是想解決問題。)
精準的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這兒要用”我"的語言,也就是用"我"開頭來形容你的真實感受,例如:"我"覺得自己沒受到尊重。"我"覺得自己被忽視了。
具體的提出改善的做法:
「如果有困難是否另行約定?」,或者「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請對方提出他方便的做法)?「需要事前再提醒嗎?」「提前告知狀況?沒告知代表照約定?」「提前一點時間出發?」
可能的結果及因應
好,你鼓勇進行了非暴力溝通,希望能畫清彼此間的界線,讓大家相處時,「彼此都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必猜忌,不必委屈,不必憤怒,每個人都可以輕鬆自在」(取自談"關係界線"之二)。但開口後得到的可能是不解、錯愕、憤怒、攻擊等非預期的狀況,此時你在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之餘,應溫柔而堅定的堅持界線,並積極回應對方對此的理解和配合。
結論
總之,親友相處如能確定底線,畫出界線,彼此都將更為輕鬆自在。然而因長期相處卻可能使得界線變得模糊混沌,此時如若有一方覺得不適,應勇於藉由溝通來取得共識。溝通時應把握客觀、精準和具體等原則。
後記:
有位球友邀打時黏著不放,令人有點煩,我試著用上述的溝通原則,結果不很順,因為以前沒用過有點生疏的關係嗎?但他總算知道我的感受,而不會再那麼黏著了。開口,雖然不易,但總會有點成效。而且有步驟也尋也較有著力點,嗯,學了還能用,滿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