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一個職涯諮詢,剛開始查看簡歷時,我感到非常好奇。這個合作單位主要聚焦於畢業後三年內的學生,但案主已經41歲,畢業多年,這讓我感到疑惑。為什麼會將他分配給我?而且他還能通過協助專案,這一切都讓我困惑不已。不過,我本身並不是一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因此到現在這個謎題仍然沒有解開。
在拿到資料後,我迅速發信請對方加我LINE,以便安排電話訪談。諮詢過程中,我不再要求對方開啟視訊,因為前幾次的視訊會議中,只有我一個人開著鏡頭,而對方則完全不開,尤其是30歲以下的參與者。
後來,我改為使用LINE進行電話諮詢,因為這樣的通話時長通常在30到60分鐘之間,目前效果良好。我真心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有了這些好用且免費的工具。
個案自述她有憂鬱症,無法長期工作,家中有兩個小孩,經濟來源主要依賴丈夫的單方面工作。她住在婆家,因此沒有房租的壓力,這是她第二次參加免費的諮詢服務。平常她也在使用心理諮商服務,都是依賴免費資源。
運用自我揭露、凝聽技巧、開放式問句..等技巧,得到幾句肯定跟感謝後結束了這次的諮詢。
成立悠久品牌較大基金會,會有偶包很容易自我設限,新創基金會作法較不僵化能有效運用工具與發揮科技,這是兩者的差異性。
我記得在2021年協助基金會進行中高齡就業諮詢,因為疫情的影響,後來所有的諮詢都改為線上視訊。
在與該單位合作時,我曾到基金會現場與個案面談。那次諮詢持續了50分鐘,當時我口渴得很,於是請求服務人員提供開水。對方卻告訴我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提供,建議我結束後自行到外面喝水。好吧,我能理解,畢竟大家都害怕感染,疾病確實是件危險的事情。
當天我是在下班後匆忙前往,沒有吃飯,地點又離捷運站很遠,時間上我又擔心對方會等太久。於是我就這樣沒喝水、沒吃飯地上場了。結束後,我急忙在超商門口脫下口罩,狼吞虎嚥地吃起茶葉蛋,配著開水。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不太愛惜自己,時間管理也不夠妥當。
個案在兩天後要面試,請求我幫忙健診履歷。為了快速溝通履歷的要點,要求我提供LINE方便快速閱覽提供意見。健診結束後,我在雲端填寫了個案的行動紀錄,並如實回覆了紀錄內容。心中暗想,這又是一件完成的協助,希望對方能順利面試。
然而,沒過10分鐘,基金會的派案代表就傳訊給我,詢問我如何看到對方的履歷資料。我回覆說對方傳LINE,並已經做了說明。結果派案代表回覆我,問我是否隨便加對方,做事一向如此【隨便】嗎?
隨便?個案是基金會審核通過派案,現在文字罵我隨便。一時新愁舊緒上心頭。
諮詢前要先審核我們資料,我懂!要我們先到貴單位面試也行,都方便,問題是諮詢時線上也有服務人員在線上控管、對談、穿著包括最後紀錄都有要求,對基金會而言品質很重要我都能體諒。
根據規定,每個個案需要協助6次。我每週都坐在電腦前進行至少60分鐘的諮詢。在座談會之前,我還需要提前做功課,回顧上次訪談的資料和改進方針,並針對這次的要點進行說明,提供相應的協助方案。我協助了3個個案,持續了18週,四個多月的時間,結果卻被指責(太隨便)。
或許有些人以為我賺了不少,其實我只是當志工,並沒有任何報酬或資源。就這樣,我選擇退出了這個計畫。基金會甚至連一句感謝都沒有,更別提任何證明,真的讓人感到如同「船過水無痕」。
除了正職外平常有空就做志工服務,志工之路從社區掃馬路-社大志工團-自來水導覽一直到現在的好幾個基金會。
也疏離過很多單位,原因是感到不受尊重,立場不同真的想法會不同。志工想法是盡自己能力付出協助的心,不求回饋。而單位是要當志工的人很多,不差你一個,人來來去去這是常態。事情沒有絕對,沒有對錯。
志願服務難不難,難的是環境和人不是服務的心,或許大家都在尋找生命出口。
這篇關於志工之路的思考,我想了很久,心中一直揮之不去。起初,我以為是自己的邏輯有問題,因此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然而,經過這幾天與其他志工的交流後,我才發現,專業志工在各地服務的心得其實不在少數。
有位志工提到:「我們是志願服務,不收取任何報酬,一切都是緣分。面對各種服務單位,我們不需要為了雜事而糾結,做人做事應以不妨礙他人為主。感受是瞬間的,但只要我們的服務之心不滅,就能持續下去。」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我!做人應當永保初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記得最初的動機。目前我仍在三個基金會服務,或許是時候重新盤點自己,找回那份動力與服務的心。
志工的路上,雖然會遇到挫折和不理解,但每一次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在為他人帶來希望與改變。這份使命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努力的時光。希望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以愛與熱情去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