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討喜的真情告白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的人生有三個時期,非常急著討人喜歡。
一個是在童年,母親帶著我二嫁,繼父待人慷慨也親切,對我的要求卻非常嚴格,除了寫功課,就是在家裡練書法、背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所以國小的功課非常好,還常是書法、作文和朗讀比賽的常勝軍,是師長同學眼中的模範生。
進入青春期後,身為獨生女的我非常孤獨,沒人說得上話,總想要多交一些朋友,所以我對同學的要求常來者不拒,也常拿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們,覺得這樣可以讓彼此的感情更濃稠。
若干年後因情勢所需當了小主管,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但是不能讓長官失望,不僅對部屬嚴格要求,對自己更是不滿意,凡事要求完美,以為不能討長官喜歡,就是工作表現不夠好,所以容易患得患失。
繼父過世後,我在小六時成為孤兒;安全的堡壘崩塌了;以為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同等回報,卻帶來更多的失望;因為過度在意主管的反應,因此戰戰兢兢、綁手綁腳⋯⋯。
彭樹君的新書 《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寫得踏實:「慢慢也明白了,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沒有誰是誰失落的碎片,也不會少了誰從此就不能得到幸福。因為幸福的感覺在自己心裡,並不在他人的身上。」
對情感的 #匱乏感、對自己 #缺乏自信、低落的 #自我價值,讓我誤以為必須要討人喜歡,才能幫自己加分,卻陷入更多的 #自我懷疑 誤區,找不到人生的定位。
成為人妻、人母後又加乘多重角色,加上父母的年邁和照顧問題,真恨不得像千手觀音一樣,有時仍不免被追求完美的魔咒不斷驅趕向前,也會有無能為力、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夠多的時候。
閱讀 給了我力量,就像這段文字:「人妻、母親,或是其他角色,都是人際關係裡的身分,對這些身分的認同,是否局限了對自己的認知?我們其實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有能量,在種種身分之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自己,都有權利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
不必討別人喜歡,是幫自己的心創造更大的空間,成為更有底氣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68內容數
學會衡量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生命秤重。 成就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解答, 活得好、活出價值,才得到人生真味。 真情人生不是成為鉅富, 而是用圓融自在的方式生活, 用心記錄萬事萬「悟」。 撰寫幸福人生的劇本,系統化描繪夢想的願景, 打造兼顧事業、健康、有愛的生活藍圖, 體驗完整的每天,過好有味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勤愛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爸爸過世後,阿母在到我家「安頓」之前,是一個人獨居,那時已七旬的她不願意進安養院,也不願接受其他長照服務,我是她唯一的小孩,所以大小事都是我打理。 最忐忑不安的是我回娘家送餐或處理家務時,常有鄰居「攔轎申冤」......
曾經,我常提醒自己「應該」要這樣,「必須」完成那個,「一定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然後,就是一連串的無奈和挫敗感,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感慨先天失調、後天又無力,更羨慕別人可以這樣那樣,花了好長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
所有的離開都是決定的結果,告別是讓自己好好活著,活著像個人。每一場告別,都是真心愛過的證明告別,也是走向幸福的路程。
跟過不去的自己告別,放掉糾結的人事物,將心中那股悶氣吐掉,在現實中 #好好生活。 跟黑歷史告別,相信前方有一道光,終於能夠走出黑暗的隧道,前進中 #好好生活。 跟摯愛的人告別,感謝他給我們生命中的滋養,知道他在另一個世界 #好好生活。
「為了成全你,我會盡力燃燒我自己」,容易變成自我犧牲型的虐愛。最近讀了這本《#練習不焦慮的生活》,除了讓我重新學習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也使我審視自己是否有 #情緒上的營養不良。
年底工作量加倍,放鬆和轉移注意力是必要的,這時候就想要偷閒,像是去走走晃晃、看電影、看展,或是閱讀,這時發燒的腦子和疲憊的身體就可以放空放鬆,更多的點子也會浮現。
爸爸過世後,阿母在到我家「安頓」之前,是一個人獨居,那時已七旬的她不願意進安養院,也不願接受其他長照服務,我是她唯一的小孩,所以大小事都是我打理。 最忐忑不安的是我回娘家送餐或處理家務時,常有鄰居「攔轎申冤」......
曾經,我常提醒自己「應該」要這樣,「必須」完成那個,「一定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然後,就是一連串的無奈和挫敗感,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感慨先天失調、後天又無力,更羨慕別人可以這樣那樣,花了好長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
所有的離開都是決定的結果,告別是讓自己好好活著,活著像個人。每一場告別,都是真心愛過的證明告別,也是走向幸福的路程。
跟過不去的自己告別,放掉糾結的人事物,將心中那股悶氣吐掉,在現實中 #好好生活。 跟黑歷史告別,相信前方有一道光,終於能夠走出黑暗的隧道,前進中 #好好生活。 跟摯愛的人告別,感謝他給我們生命中的滋養,知道他在另一個世界 #好好生活。
「為了成全你,我會盡力燃燒我自己」,容易變成自我犧牲型的虐愛。最近讀了這本《#練習不焦慮的生活》,除了讓我重新學習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也使我審視自己是否有 #情緒上的營養不良。
年底工作量加倍,放鬆和轉移注意力是必要的,這時候就想要偷閒,像是去走走晃晃、看電影、看展,或是閱讀,這時發燒的腦子和疲憊的身體就可以放空放鬆,更多的點子也會浮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年紀越長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狀態,整體上可不可以接受現在的生活步調,我在不斷的去探索自己的「想要」跟「不想要」,釐清後再慢慢放開這社會對這「工作的定義」、「女人得職則」、「應該不應該」的枷鎖,其實不少人,包括我發現我有個問題,就是會因為別人看似成功、符合社會期待的樣子,給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可是我究竟為何要討人喜歡? 生命終將有一天會走向死亡, 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總有一天也都會離我而去, 只有自己才能夠陪伴自己一輩子, 人有"情感存在",是必須好好感受"愛的表達", 而不是嘗試想改造"高敏感族群"吧。
Thumbnail
我忽然驚覺『真正的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在『接受』自己,與『放下』過往前,不能缺少的一個過程。人還是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誠實的認識才能開啟自身的對話,才能知道那些是我們需要自我包容與自我接受的,而那些是我們可以保留的,那些是我們可以去除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年紀越長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狀態,整體上可不可以接受現在的生活步調,我在不斷的去探索自己的「想要」跟「不想要」,釐清後再慢慢放開這社會對這「工作的定義」、「女人得職則」、「應該不應該」的枷鎖,其實不少人,包括我發現我有個問題,就是會因為別人看似成功、符合社會期待的樣子,給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可是我究竟為何要討人喜歡? 生命終將有一天會走向死亡, 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總有一天也都會離我而去, 只有自己才能夠陪伴自己一輩子, 人有"情感存在",是必須好好感受"愛的表達", 而不是嘗試想改造"高敏感族群"吧。
Thumbnail
我忽然驚覺『真正的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在『接受』自己,與『放下』過往前,不能缺少的一個過程。人還是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誠實的認識才能開啟自身的對話,才能知道那些是我們需要自我包容與自我接受的,而那些是我們可以保留的,那些是我們可以去除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