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在童年,母親帶著我二嫁,繼父待人慷慨也親切,對我的要求卻非常嚴格,除了寫功課,就是在家裡練書法、背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所以國小的功課非常好,還常是書法、作文和朗讀比賽的常勝軍,是師長同學眼中的模範生。
進入青春期後,身為獨生女的我非常孤獨,沒人說得上話,總想要多交一些朋友,所以我對同學的要求常來者不拒,也常拿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們,覺得這樣可以讓彼此的感情更濃稠。
若干年後因情勢所需當了小主管,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但是不能讓長官失望,不僅對部屬嚴格要求,對自己更是不滿意,凡事要求完美,以為不能討長官喜歡,就是工作表現不夠好,所以容易患得患失。
繼父過世後,我在小六時成為孤兒;安全的堡壘崩塌了;以為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同等回報,卻帶來更多的失望;因為過度在意主管的反應,因此戰戰兢兢、綁手綁腳⋯⋯。
彭樹君的新書 《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寫得踏實:「慢慢也明白了,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沒有誰是誰失落的碎片,也不會少了誰從此就不能得到幸福。因為幸福的感覺在自己心裡,並不在他人的身上。」
對情感的 #匱乏感、對自己 #缺乏自信、低落的 #自我價值,讓我誤以為必須要討人喜歡,才能幫自己加分,卻陷入更多的 #自我懷疑 誤區,找不到人生的定位。
成為人妻、人母後又加乘多重角色,加上父母的年邁和照顧問題,真恨不得像千手觀音一樣,有時仍不免被追求完美的魔咒不斷驅趕向前,也會有無能為力、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夠多的時候。
閱讀 給了我力量,就像這段文字:「人妻、母親,或是其他角色,都是人際關係裡的身分,對這些身分的認同,是否局限了對自己的認知?我們其實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有能量,在種種身分之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自己,都有權利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
不必討別人喜歡,是幫自己的心創造更大的空間,成為更有底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