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個科學家一樣思考,然後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之中會遇到的各種情境,你也可以是生活智慧王!
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難題
Solving Everyday Problems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
Tinking Like a Scientist
作者:麥當強,麥安琪,麥博威
葉偉文翻譯
天下文化出版
離開高中生活之後,科學實驗方法大概就很模糊了,加上大學念的是商科,也沒有繼續唸碩士。這些研究方法好像離著很遠,又好像不太需要這樣的知識也能活得很好。這樣說也沒有錯,不過如果要是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試試看,那何不了解學習一下呢?
來自楊醫師的贈書,非常有趣好讀的一本書,書裡沒有使用過於艱深的知識,而是利用科學及實驗的本質,帶我們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狀況,然後整本書用了非常大量的短案例(一共有91個案例),還搭配了少許的知識科普,讓我們也在閱讀過程之中重新認識,透過科學方法,當日常生活出現一些小狀況之時,或許你也能自己找到答案跟解方!
#理論應該盡量簡單,但也不能過度簡單
科學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觀察,理解,定義,假說,預測與實驗。
簡化版本的可以是:觀察,假說與實驗。這樣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日常問題。不過有個小小要件,這個問題是可以被探究的。因此,與信仰及信心不同。
#觀察
觀察或是洞察會是一個很必要的行為,有沒有觀察到事情有些不同,或是觀察到為什麼別人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必須先要有對生活日常保有一點程度的好奇心,認真地體驗當下,才能察覺出有些不同。然後再利用腦海知道的知識,發揮一些用處。但也要有個提醒:
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某些資料一定是正確的。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做些觀察或設定一些假設條件,才能判定某些既有的資料是否正確。
#提出假說
當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或是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提出一個假設,假設若AA則BB,然後再次觀察或是實驗是否可以驗證。關於假說也必須要有一個認知是:假說可能不正確。如果後來發現原先的假說並不正確,就應該重新評估,或乾脆放棄,盡速提出另一個假說。
#做做實驗
當假說建立之後,就會需要做一點實驗,是否在其他的條件之下依然可以驗證,那麼有可能這個假說是成立的。不過有很多時候,兩件事物並不存在關聯性,假說的驗證有可能只是巧合。如果發現是這樣,不需要固執地為它辯護,而是設法修正已有的假設,或者放棄,重新斯可其他解釋。
#察覺問題,
定義問題,歸納與演繹,想出替代方案
既然已經能夠透過觀察,假說與實驗來解決問題,下一步就應該要練習察覺日常生活中有那些問題的存在,很大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其實你或許有其他的選擇。就以書中所提賣屋的案例,當初因為買家無法準備足夠的頭期款,導致賣家後來選擇透過仲介將房子售出,但其實當初買家無法付出的差額,其實比賣家需付仲介費來的更低,如果時間允許,想一想,或許會有一個更加雙贏的局面。
當時間允許,不要急急忙忙進行最先想到的解決方案。花些時間,想想其他的辦法。先讓問題沉澱一下,大部分的主意都需要充分的時間去孕育、發展。
最後三個章節非常有趣也值得細讀:懂一點數學很有用,尋求最大可能值,所以就這樣解決難題。
這樣的思維模式與之前看xdite的書還有密涅瓦思考習慣不約而同地相互呼應,當我們在做一些決策之時,試著去評估在不同選擇之中的發生機率,對應的可能損失或是獲得,然後去找到總體效用值最高的選擇,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最壞情況之下的損失(當然也就不會得到最佳情況的完美結局),只是當我們把自身的能力(可能是專業也可能是財務)提升到某個境界之後,這兩者之間的效用就會趨近相同,那個時候,就是擁有選擇自由的時間點了。
盡快在最短的時間內,犯下最多的失誤
我們處在一個資訊量滿載的時代,有非常多的資料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得知,甚至是透過AI,只要夠精準的提問,就能得到一個相對好的答案。某個程度也造就一種遇到問題就想著先問問的習慣。問,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比較大的問題是沒有先想過,甚至是想著該怎麼問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作為參考。透過科學方法,練習自己觀察,假設,實驗。或許會是個前輩作法與自己作法比較的A/B TEST,也許結果依然,但真正透過自己做的實驗,才能真正地內化成為自己的內涵,那個時候,你就更接近選擇自由了!
#阿崴閱讀
#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難題
#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