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變革疲勞是現在進行式?該變的是我們所處的體制還是我們的腦袋?

從今年初開始直到最近仍持續的科技業裁員,像是一波波的海浪襲來,加上隨著生成式AI技術興起而普遍流傳的有特定工作將被AI取代,現在有工作的、快要沒工作或已經沒工作的人,我們終於意識到,原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們不是睥睨萬物之靈,而是食物鏈上等著「吃」或是「被吃」,用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資源。
只是在資本主義的運算邏輯裡,不是以生產者、清除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四大類別分類,而是以公司的財報決定裁員的大刀該砍向何方,但某方面來說,這種組織的新陳代謝又像是俄羅斯輪盤,一切都交給命運與運氣,直到有足夠的人倒下而成本與營收看起來又回到健康水準為止。
變革疲勞,讓人心累的是制度還是人?
最近看了一份Gartner的報告,強調人事部門該如何管理「變革疲勞」(Change Fatique)。「變革疲勞」舉例來說,就像是公司的併購、重組、收購等情況頻繁發生時,員工所因應變化(變革)所產生疲憊、沮喪或冷漠等負面反應,以致員工對於公司事務參與度和工作生產力下降。該報告也指出,通常我們會認為大規模變革的高強度,是引起員工感到變革疲勞的主因。
然而,其實日常的變化(變革),像是轉換管理團隊或是轉移到新團隊,看似殺傷力與強度不若組織重組要大,卻會對員工的身心狀態和生產力產生更大的損害。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許多行業的從業人員不是在家上班就是輪班進公司,以往看似肩並肩的工作環境,成了螢幕上一個個視窗畫面、視訊會議上的人頭和通訊軟體的一則則訊息。沒有茶水間的閒聊、沒有同事就在隔壁的安心感、沒有團隊的實際組成,有的只是一群群通訊軟體上的群組。
任何關於公司的訊息,來自於一封封電子報和通訊軟體上的公告,對於員工來說看起來既陌生又遙遠,即便按再多的表情符號,都好像只是刷存在感。特別是在組織重整時期,當聽到媒體大肆報導哪家公司又裁了多少人,每一組上百、上千的數字,不只是數據而已,而是一個個可能曾經一起工作的同業或是同事,背後則是一個個的家庭,還有曾經盤算卻無法實現的計畫。
變革管理的解方?解鈴須還繫鈴人
我們把從公司榮退的同事當作英雄,那個在潮起潮落後終於得以上岸的人;或許另一方面也在告訴自己,在同一家公司退休已經是過去式,我們再也沒有這樣的時間與技能紅利,有的只是頻次越來越高的組織重整與迭代更快的產品線,以及自己需要持續進化的大腦和技能。
在同一份Gartner的報告中,強調「信任」與「凝聚力」是對抗變革疲勞的解方。舉例來說,若是員工相信自己身邊的利害關係人(高階主管、直屬主管、同事、HR等)在意員工的利益並願意履行承諾,這類員工面對變革的調適能力比低度信任的員工高出2.6倍。
而團隊凝聚力則會幫助員工擁有集體歸屬感,並可以對於共同目標與任務付出相對應願意承擔的意願。具備強度較高團隊凝聚力的員工,面對變革的調適能力比低度信任的員工高出1.8倍。
變革的知情同意,可不可以沒有人被落單?
或許,變革管理更像是組織參與的十項全能的團體競賽,因應不同的運動項目,而有不同的體能調整與目標設定策略,該關注的是每一個在這場只能前進、達標的競賽中,是否有人因為無法適應、過度疲勞而被落下?或是我們曾經認為不可撼動的標準,到底是過分不切實際的期望,還是可以彼此協商的工作目標?
與其只關注變革後的結果,或許更該把專注力放在過程當中的個人,如何動態地調適自己的戰鬥位子,以及如何管理彼此的期望值?而啟動變革與參與變革的每個人,也都應當得到可及、適切且可運用的組織資源。
就像是知名星級餐廳調整菜單一樣,從內場到外場都必須確保出餐和送餐流程順暢,而在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知情同意的協商且被視為組織一份子的尊重,無論你是制度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公關人生相談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