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責任制成為主流的時代,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而事情也彷彿一直都做不完。我們沒有辦法將一天變成48小時,於是人們開始不斷鑽研「時間管理」,努力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力,並盡可能地避免虛擲光陰,許多人都期望著能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時間管理究竟是讓人們掌控時間,還是其實是讓人們被時間掌控?
這本《反時間管理》即是要打破迷思,希望人們了解,放下對時間管理的執著,才能奪回時間的真正掌控權。
因時間管理受益的是系統,而不是個人
「時間管理」概念的萌發,大概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企業的管理者為了讓生產更有效率,更具系統性,而開始將時間分割,並把「人力」套入設計好的框架,於是高精準度的生產線得以成形。每個人的工作時數、休息時間、產出效率、預計退休年紀等等都變得一目了然,有能耐提早完成工作的人,得到的是更多的工作,雖然通常會給你相對應的頭銜與報酬,但人也從獨立自主的個體變成企業的齒輪。優秀的時間管理固然能讓人在職場上成功,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仍是在滿足別人訂的條件,而缺乏順從自我的自由,許多行業的傑出人士都曾在受訪時提及,他們沒辦法自己決定假期、工作的形式與地點,更別說錯過了多少親子時光,或家庭的重要時刻。
將最終目的設為首要目的
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到「以終為始」,要人們想像自己臨終時的理想樣貌,並現在就往那個目標前進。本書的概念也有點類似,但比較著重於「生活樣貌」,像是規則運動保持健康、陪伴家人、長期旅居異國、或是每天衝浪等等,很多人會把這些事項列為「最終目的」,然後拼命地工作賺錢,期盼著財務自主,大幅轉換生活型態的那一天,那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我們可以立刻開始每天健行、留時間給家人、研擬在異國仍能賺取收入的計畫、或是搬去衝浪勝地定居,就算發現不如想像中的美好,也比年邁退休才驚覺夢想令人幻滅來得好。
運用4P法則
個人(Personal)、職場(Professional)、人際(People)、玩樂(Play),這四個面向足以定義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可以試著拿張紙,把自己對這四個項目的真實渴望寫下來,就能知道現況與自己的內心有多少落差,也更容易為未來訂定方向。
開始專案堆疊
在《最專注的一年》我們學到,多工處理帶來的只是降低效率,人腦只會不停切換任務,而非同時間進行很多任務,因此真正要在一樣時間滿足多個願望,我們要做的是「堆疊」。試著把用4P法則列出來的心之所向,找出最重疊的交集點,並將它當作核心優先項目,全力完成。一樣是花精力和時間做好一件事,能同時達成多個目標的才是大師,對吧?
人生中和確定相反的事情,就是所謂的自由
所以想擁有自由,就要將人生推向不確定。想想你那滿滿的行事曆或是To do list,因為你「確定」要做這些事情,所以失去了隨心所欲的自由。巴菲特說他的行事曆基本上是空白的,填滿每天的空格並不代表你很認真,或是保證能產出很多東西,為什麼不適當的留白,保持餘裕迎接隨時可能到來的重要大事呢?要記住,滿滿的行事曆,代表的只有空虛的人生。
在職場上痛苦的人,在家裡也一樣痛苦
很多人以為,只要堅強地在職場上負重前行,應該就能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享有快樂,但研究卻指出,在職場上痛苦的人,回家其實也比較痛苦,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若在職場上把自己當受害者,常常會把這個習慣也帶回家。不要為了職業尊嚴或個人尊嚴成為烈士,想讓家庭生活愉快美滿,就也得讓工作變成不那麼折磨才行。
善用專業外包
微型創業者很習慣親力親為,一方面可以省開銷,一方面又可以握有很強的掌控權,但隨著事業成長,往往變得事情太多,時間完全不夠用。這時候就要快點練習「專業外包」,事業通常分為很多面向,像是生產、行銷、法規、整合、會計等等,很少人能精通所有領域,把比較不拿手的事項交給專業工作者吧!現在越來越多專家,因為不喜歡受雇於公司,開始自由接案,他們都是很好的合作對象,既可以省時省力,還不用「管理員工」,何樂而不為?
書中還有很多實踐翻轉時間的細節,都很值得讀友們購入細讀,我認為這本書的概念,要立刻接受,或是馬上實踐並不是那麼容易,但它真真確確開啟我們對時間、工作、與人生的另一種視角,需要花些時間融會貫通。
最後分享書中的一段話:
「不要等到經濟獨立才發現工作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義務。」
衷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