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品質是誰的責任?


全面品質管理(TQM)到底有多「全面」?

戴明(Deming)說,組織內的所有人員都參與對產品的改善工作;也就是說,「全面」指的就是「公司裡的所有人」。

我一開始看到時,沒想太多,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經營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員工的責任當然就是讓產品更好;

學校的產品就是「課程」,每位老師都有責任,讓學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品質。


但實際接觸後,才發現,現實生活中不是這樣運作的。


因為公司內部有各部門,學校內部有各處室、處室內部有各組別。

說好聽點,是專業分工,不同的工作由不同人負責;

但更多時候,是自掃門前雪,每人只把自己負責的事做完,其他就不管了。

所以,就出現了「科學教育是xxx處理的業務」、「生涯輔導應該由xxx負責」、「品德教育不是我的事」...等。

甚至,我聽過最扯的是:「管教不是你們學務處的工作嗎?」


打破藩籬的方法:「處室會議」的解構與再建構

如何打破藩籬?

在公司,可以以「專案小組」的形式,團隊中可能包含行銷、工程師、業務...等,而從當中指定一位專案經理(PM),負責這個計劃的成敗。

在學校,因為組織比較僵化,調整空間小,所以我用「調整開會方式」來因應。

處室會議,在以往都是各組工作報告、進度追蹤與橫向聯繫為主,但往往在聽的只有主管,其他人因為對報告者的業務內容不熟,所以常恍神、發呆,時間就這樣過了。

其實處室會議,應該改名叫「晨會」,更符合我心目中的想像。

在會議上,業務報告有帶到即可,重點應討論大家手上「具有爭議性、無法憑直覺判斷是非及正確做法」的業務,憑著成員的背景、經驗、想法及知識的不同,集思廣益尋找最佳解法。

-家長的生涯建議,學校要不要幫家長打勾?

-學校日的家長回饋,要不要提前蒐集?怎麼蒐集?

-技藝班學生的遴選條件,什麼時候公告?

-每年都在吵的國小招生,到底要不要邀請導師參加?


最好的團隊不是養雞場,而是「動物園」。

教育現場的日常,是申論題,不是選擇題。

永遠沒有最佳解答,只有更好的作法。

當成員的性質過於一致時,會使團隊沒有能力處理特殊狀況,產生調適問題。

廣納不同專長和技能的成員,才能用多元背景幫組織增加抵抗力,適者生存。

我們要當動物園園長,不要當養雞場。

唯有如此,才能將團隊的優勢發揮到極限。


---

延伸閱讀:《轉危為安:管理十四要點的實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