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名的控制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她的眼光很差,每次找的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在我這裡白吃白住,也不會幫我分擔租金,自己的女兒也不管,什麼都丟給我,養完女兒還要養孫女,我真的是很命苦!」她說得聲淚俱下,全身散發出濃厚的酒氣,很干擾我的思緒,很少人會在酒精濃度這麼高的狀況下來晤談,這些都默默地顯露出一個人「言語無法到盡的一面」。

她只來了兩三次,而且來一次之後就會請假兩次,每一次都會遲到,酒氣從來沒有淡過,每次的內容都是抱怨自己的女兒,她和女兒都是在八大行業工作,女兒是紅牌,而年華老去的她只能幫店裡跑腿打雜,她氣女兒只顧著過自己的生活,但細聽之下,母女間的糾葛究竟是誰依賴誰,真的很難說!

有一次我問她除了女兒之外,她有沒有其他可以信賴的人?她告訴我她的愛人兩年前肝癌去世,她一反抱怨的常態,哭得很慘,那次之後她再也沒有來過。就像很多進過晤談室的人一樣,她們只能走到「倒情緒垃圾」這個階段,開始要有領悟時就會選擇離開。

其實我第一次見她是更久以前,她帶著自己的孫女過來看診,那時孫女才是我晤談的對象,小學三年級的女孩目睹自己的母親自殺未遂,身心受到影響所以來求助,身為祖母的她語帶擔心地告訴我,小女孩對異性沒有防備心,總是討好母親的每一個男友,當時她沒有告訴我真實的背景,小女孩和我的晤談也只能持續兩、三次,最終因為家人沒辦法穩定帶她前來而告終。

這是一個特別且令人心酸的經驗,身為治療師我常有機會聽見求助者身為女兒的故事,但很少能真的見到她的母親,甚至她的女兒。就像那個企圖自殺的小母親,雖然我與她未曾蒙面,但我卻可以想像她若進到晤談室可能會告訴我怎麼樣的故事。

她的一生必然受母親影響至深,所以選擇了和母親一樣的行業,即使有經濟能力也無法和母親分開,和母親一樣遇人不淑,甚至如果遇到好一點的對象,也會被母親所動搖或拆散,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母親還努力地要證明「她是比妳更好的母親」,母親總是以「犧牲者」與「受害者」自居,在母親身邊她總是沒有自信,連「抱怨」跟「恨」都不能,只好做出許多看似「叛逆」或「不孝」的行為,企圖讓自己在心靈上可以獲得一點點獨立自主

有時候求助者帶進晤談室的故事,可能戲劇化到不像是真實世界會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母女間「以愛為名的控制」是瀰漫在我們生活中平凡且常見的戲碼,這些劇情都打著「我是為妳好」的名號,但傳遞給女兒真正的訊息卻是「妳不能離開我」、「妳要做我希望妳做的事情」、「妳應該成為我心目中理想的女兒」

有些來談職業發展的女性,當她們想要對工作投入更多,或者是離開家鄉發展時,會提到一種來自母親的隱形壓力,比如「我只要一出門,她就會問我要不要回家吃飯,聽到這些讓我壓力很大,好像我不回家吃的話,她就不會煮飯,不會好好照顧自己!」那些話語其實你我都很熟悉,差別只在於心理健康一些的母親,很快會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她們會在痛苦中理解「放手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而且她們懂得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相反地,那些過分依賴孩子的母親,會讓小孩覺得自己有照顧母親的責任,就算是為了成長而離開,都需要背負很強的罪惡感,她們用各種母愛包裝的話語,目的都是為了告訴孩子「妳不能離開我」。

母親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期望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好比「為什麼妳總是畏畏縮縮,表姐也才大妳兩歲,人家應對進退多大方?」、「我不懂妳這是什麼穿衣品味?我之前幫妳買那些衣服都比這個好太多了!」、「現在大學那麼多,妳為甚麼要唸高職不唸高中?」小從言行舉止,大到生涯抉擇,每一處都是母親能對女兒提供助力或阻力的地方,母親看著女兒的人生就像看著一本逐漸成形的書,只是有的母親把自己當成作者,忘了真正的作者是女兒

在那些對女兒的期待裡,有時候母親想得到或完成的是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就像開頭故事裡那個酗酒的母親,對女兒諸多抱怨底下,是要女兒「聽我的話,成為我的依靠!」。

「做我理想女兒」應該是愛的控制中最具殺傷力的形式,利用了孩子需要照顧者認同的天性,後果是對孩子的自信與自尊極大的損害。「我怎麼會生出妳這樣的女兒?」、「妳到底是誰的孩子呀?」、「我的小孩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只要我還是你的媽媽,妳就不准變成那樣子!」

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如果妳覺得自己深受「以愛為名的控制」所苦,正猶豫著是不是「留在她身邊、做她希望我做的事情、成為她心中理想的樣子!」就可以減輕妳的痛苦,那麼我可以告訴妳一些相反的事實,過去那些與我合作過,後來成功走出「愛的控制」的女性,她們都有一項共同特質,那就是「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即便是最痛苦的時候,她們都想盡辦法或多或少地保存自我。」

什麼是「保存自我」呢?有的人在封閉不與人互動的家庭氛圍裡,即便不被支持,仍維持著交友和吸收新知的習慣,所以後來成了家族裡唯一能夠靠自己的能力謀生,並找到伴侶成家立業的人;有的人一生聽母親的話,唯獨在某個重大抉擇時,毅然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可能是選擇科系、也可能是離鄉背井等,背負多年的罪惡感和破裂的關係,最終證明當初的選擇是自己後來的人生中最大的成就與力量來源。

對於仍陷在愛之牢籠的妳,我誠心的忠告是「想盡辦法保有妳自己,那些她叫妳放棄的,不要放棄!最後是那些部分會讓妳獲得力量。」


初刊於良醫健康網 2017.12.04

很多人來晤談室處理關於職場的困擾,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大家在心理治療之後,自己在職場上的領悟與改變,如果能對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要怎麼要讓孩子學會跟人家分享呢?我好好跟大兒子講,說弟弟還小,而他已經長大了,希望他多包容弟弟,處處讓弟弟一點,結果他還是對弟弟很小氣,一點點事情都要計較,不願意把玩具分弟弟玩,不順他意就尖叫大哭!該怎麼辦呀?」家人常常忘了「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重大創傷或挫折「隔離」在心智之外,彷彿把受傷組織「包起來」,就可以不影響其他組織的功能,讓人生可以走下去。有些人在選擇離婚之後,就出現社交封閉,甚至讓「離婚」成為自己人生階段性的句點,就像壁虎的尾巴被夾住時,會斷尾求生一樣,對她來說離婚就是斷掉前半段人生以換得生存。
面臨離婚或是已經離婚的女性,需要培養出「獨立」的心理能力,所以晤談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孕育出對自己人生的想像」,不管是選擇和伴侶走下去或離開這段關係,要開始能打開心中的眼睛,願意想像自己未來想要的樣子,然後才能投身去改變,讓自己接近想要的生活,而重新孕育出對自己想像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因人而異。
受虐或暴力事件背後,有的不只是一個「施虐者」或「加害者」,而是一整個孕育出「受虐與暴力的環境」,要改善大環境的問題,需要很多人的推動,而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心理治療,協助對方找出在家族中代代相傳的議題,讓個案幫助自己從傳承的影響力中解脫,打破家庭的負向循環,提升自己的教養效能,讓問題終止在這一代。
當你想要幫孩子在課表上加一點什麼的時候,試著檢視一下自己腦海裡的想法,可能你會發現「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希望孩子可以…」、「如果他現在不學/做…,以後就會落後/沒競爭力」、「別人都有…,如果我不給孩子,他以後會不會失敗或埋怨我?」,這些滿載著焦慮與恐懼的想法,也許無形中就從你的言行傳遞給孩子。
「心理師,要怎麼要讓孩子學會跟人家分享呢?我好好跟大兒子講,說弟弟還小,而他已經長大了,希望他多包容弟弟,處處讓弟弟一點,結果他還是對弟弟很小氣,一點點事情都要計較,不願意把玩具分弟弟玩,不順他意就尖叫大哭!該怎麼辦呀?」家人常常忘了「較大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孩子」,過份高估了大孩子消化情緒的能力。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重大創傷或挫折「隔離」在心智之外,彷彿把受傷組織「包起來」,就可以不影響其他組織的功能,讓人生可以走下去。有些人在選擇離婚之後,就出現社交封閉,甚至讓「離婚」成為自己人生階段性的句點,就像壁虎的尾巴被夾住時,會斷尾求生一樣,對她來說離婚就是斷掉前半段人生以換得生存。
面臨離婚或是已經離婚的女性,需要培養出「獨立」的心理能力,所以晤談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孕育出對自己人生的想像」,不管是選擇和伴侶走下去或離開這段關係,要開始能打開心中的眼睛,願意想像自己未來想要的樣子,然後才能投身去改變,讓自己接近想要的生活,而重新孕育出對自己想像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因人而異。
受虐或暴力事件背後,有的不只是一個「施虐者」或「加害者」,而是一整個孕育出「受虐與暴力的環境」,要改善大環境的問題,需要很多人的推動,而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心理治療,協助對方找出在家族中代代相傳的議題,讓個案幫助自己從傳承的影響力中解脫,打破家庭的負向循環,提升自己的教養效能,讓問題終止在這一代。
當你想要幫孩子在課表上加一點什麼的時候,試著檢視一下自己腦海裡的想法,可能你會發現「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希望孩子可以…」、「如果他現在不學/做…,以後就會落後/沒競爭力」、「別人都有…,如果我不給孩子,他以後會不會失敗或埋怨我?」,這些滿載著焦慮與恐懼的想法,也許無形中就從你的言行傳遞給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