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理性市場的神話——華爾街追求的風險、報酬與妄想
作者:賈斯汀.福克斯
本書以人物作為節點,順著時間走向介紹起金融界從使至今的理論演變,織成了一張跨足了經濟學、統計學作為財務學基底的網,描繪的清楚又也具有很好的組織架構。
財務學家貫徹以「理性」作為理論基礎,股票的價格即包含了所有的一切資訊,每一位投資者對價格的判斷的差異互相搓合,以形成「效率市場」,可以試想市場的一切都是理性判斷所得的均衡結果,而這個「理性」一直指來都是財務學界的主流想法,除了以統計延伸出的隨機漫步(random walk)、布朗運動模型,認為所有的股價起伏其實都是依照機率,甚至讓猩猩射飛鏢選的股,都與華爾街操作員沒什麼差別,也讓財務學界一度相信財務的研究已到盡頭。
但在理論之外的實務應用上,股市是由無數「人」所構成的交易市場,關於人能否如此理性,在行為經濟學家的研究之下,慢慢找到一些證據顯示,注意力、判斷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人是無法進行複雜的判斷,人腦可負荷的容量就像魚缸一樣,龐大的資訊如水湧入缸中,一旦溢出魚缸,就無法負荷,如腦袋的資訊一般炸裂且無法處理。
近年來,由心理學衍生出的行為經濟學,提供了獨特的角度來看待股市,給予無法解釋的股價劇烈變動、「不理性的繁榮」狀況,給出了一點能財務學研究的新芽,「人性」與「理性」之間的角逐,讓財務學的貫徹的理論基底,逐漸產生實質性的變化。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與簡介,我就想到與行為經濟學或許會有關聯,果不其然,行為經濟學為本書的重要轉折之一。由心理學衍生的行為經濟學為後半段否認「市場是全能的」論述提供轉折的切點與視角。對於長年財務學根基的理論,發生了極大的劇變,不僅在思想與理論上對「人與行為」作出解釋,同時也為行為經濟學派的理論提供了適當的支撐。
我很喜歡作者利用人物當作節點,像是在閱讀一篇跟股票金融市場有關的人物傳記,卻又能統整好整體的歷史脈絡,間段的使用信任「效率市場」的學者,與不相信市場是全能的學者,之間產生的火花,也為整則故事添了不同立場的辯論與研究,就像是在跳格子一樣,每一位出現過的學者都像一個方格,讀者沿著作者規劃的路線跳過設有不同立場的方格,最後彙整出作者依照此路線(年代脈絡)所得來的結論——現代財務學的客觀鐵律與未來研究的方向。
我會推薦給至少對經濟學、統計學、財務學皆有一些了解的讀者看,前半部分的內容滿硬核的,整本書提到的學者也至少有三十位以上,我認為對金融歷史有興趣的值得詳細的閱讀,對於效率市場的形成脈絡會更加清楚,而後半段逐漸加入大篇幅質疑理性市場的切入點,除了行為經濟學對於投資者選擇股票的判斷方式,一種非獨立式的羊群效應,依附與妄想,還有如股東與管理者所產生的矛盾問題,基金經理人對於帳面數字的要求,寧願讓績效變低,也不願讓客戶「看見損失」,這是否已經違反了對股票價值的理性評估?
前幾則文章提到Todd Rose的《集體錯覺》,其實也能稍加對股市的這種不理性做出一些回應,理論上的價格全知,建立在所有資訊(基本面、現金流、財務狀況、股價成長性......等等)都已量化充分呈現在股票價格上,由於每個投資者的估價與預期不同,正與負的些微預期差異或許能夠抵銷,讓市場呈現如經濟學中的均衡。只不過,此價值真的為每位投資者的心理個別的估價形成的嗎?若是此價值是由被資訊不對等的利益方,所操弄或帶動而構成的,那只不過是因為某些潮流或短期趨勢而共同推積起的價格,有些股票價格被惡意炒得很高,投機者關注的並不是該價值,而是衝高的數字與其他跟隨的羊群,這是由集體錯覺認同所附加上去的價值,根本不具有獨立性。
這讓我想到前幾年,剛開始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之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被問及對於NFT的看法,他認為NFT風潮百分之百奠基於博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
一項資產的價格是由人們的預期所決定,當大批人因鼓動與潮流,產生錯覺而共同預期資產在未來能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時,該資產價格會非常昂貴,反之亦然。此時資產的價格取決於買家的心態而非該資產價值本身。根據博儍理論,以更高的價格來購買高價資產的買家會被認為是更愚蠢的人,而該買家等著下個更更更愚蠢的人來購買此已被嚴重高估的資產。而在股市中也存在這一現象,泡泡經常伴隨著新科技或創新,更容易被越吹越大。很顯然的,要達到完全理性的「效率市場」,在應用實務上與純理論仍是有些差距,甚至是難以達到契合的。最大的因素還是關係到「人性」,複雜、且那難以觀測的心理。
要成為一位「理性」投資者,需要能忽略市場的情緒,這是對心智而言,如此艱鉅的工作,根據《快思慢想》的內容的提到,任何決策與判斷都很容易被直觀的「系統一」所引導,也許並非自己所願,人總是傾向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跟隨直覺與感覺,卻不曾意識到以處於自動駕駛的自己,並無法隨時都發揮「理性」的做決策,而這方面電腦就比人腦厲害許多。最頂尖的股市大神巴菲特,他最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能完全忽視市場的情緒,掌握盡可能最多的大小資訊,且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推斷,並相信自己的判斷,在訊息洪流中、混亂的市場中,能做到這件事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巴菲特在 2023 年的波克夏公開信中提到:「股票會不時地以愚蠢的價格交易,可能是高也可能是低,有效市場只存在於教科書中。」這番話也無疑給只是教導效率市場至上的教科書,蒙上一層更看不清的迷霧。
若以我自己而言,也會傾向認為效率市場是極為困難,甚至不可能達成的,從自家的長輩討論股票的情況就讓我很有共感,多數一般並無理論或研究基底的投資者,並不會那麼全面的考慮風險或價值,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研究,更多的是察看報章雜誌或財經節目的跟風與話題性作為選股策略,憑藉直覺與自己編寫的故事做為信心,確實是由「系統一」運作著來進行決策,試想理性能尚存多少?
這本書提供給我最珍貴的是作者彙整那些跨領域學者的研究,敘說財務史的脈絡,這些種種的對立問題與學者的爭辯,也讓我想到,理論與實務之間真的有那麼一段距離,人確實還是所有學科與領域中,研究起來最不穩定的因素,任何有接觸到「人」的領域皆有類似的狀況,不過這正也是研究這些事物有趣的地方吧~
閱起|書評|寫作
IG:readit_tw
追蹤IG帳號、追蹤閱起方格子
不錯過新文章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