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自閉症與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症的共病現象

雙螺旋兒童發展健康促進研究中心職能治療師 巫唐孟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王志中
雙螺旋兒童發展健康促進研究中心職能治療師 陳秋坪

學校或醫院裡,常聽到自閉症小朋友的老師或家長抱怨,”老師,我們家小強怎麼常常都不專心,跟他說話都沒在聽,還常常橫衝直撞、跳來跳去的,停都停不下來,老師我該怎麼辦?”,也常聽見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症(簡稱ADHD)小朋友的家長或老師說”老師,我們家阿明在學校排隊常常都插隊,跟人講話講到一半也都會沒有禮貌的就插話進來,搞的同學都不喜歡他,這樣我要怎麼辦?”;從這些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在自閉症小朋友身上除了社交互動上的障礙及重複固著的行為問題外,似乎也會出現像ADHD的症狀像過動、注意力不足等問題;而ADHD的小朋友也可能出現像社交障礙、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或固著等自閉症的症狀。這個現象就是近幾年來自閉症與ADHD一直在探討的共病現象(comorbidity)。

共病現象(comorbidity)的定義就是同時罹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而這些疾病在病理上通常不相關;在過去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IV)與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簡稱ICD-10)對於自閉症與ADHD的診斷方面是相互排除的,也就是說若診斷為ADHD,就必須先排除是廣泛性發展疾患(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簡稱PDD,其中包含自閉症)的可能,所以在過去自閉症與ADHD的診斷是不能同時存在,但現行的DSM-V及ICD-11皆已將相互排除的限制移除,就像前面所敘述的,我們可以在兩種不同診斷的小朋友身上發現彼此的症狀,因此就有許多人口學及流行病學的研究在探討自閉症與ADHD的共病現象;國外研究發現(Simonoff,2008),自閉症與ADHD有高達30%的共病率(兩種病的症狀共同發生的機率),另一篇研究也指出在ADHD小朋友中約有20-25%的小朋友會出現自閉症的症狀,在自閉症的小朋友當中約有30-80%的小朋友會出現ADHD的症狀(Rommelse, 2011),在診斷症狀方面共病的結果如下:

**常見於ADHD小朋友的自閉症核心症狀**

(1)忽視他人的感受
--不顧行為的後果一意孤行
--社交技巧差
--缺乏同理心
(2)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及溝通障礙
(3)固著行為
(4)對於感覺刺激過度反應

**常見於自閉症小朋友的ADHD核心症狀**

(1)注意力問題
(2)過動、衝動
(3)情緒相關問題


資料來源:Rommelse et al. 2011

除了在人口學、流行病學及診斷症狀的研究中有發現相似點外,在神經學方面的研究,也發現自閉症與ADHD在大腦中都有出現共同異常的區域,其中包括腹側額葉、前額葉、額葉-紋狀-頂葉的連結等區域,這些區域與社會功能、注意力、工作記憶、執行功能皆有相關。

皮質異常區域 
自閉症:皮質及皮質間的連結較差、皮質與皮質下的連結較差
ADHD:額葉-紋狀-小腦迴路異常、額葉-頂葉神經網路異常
損傷嚴重程度 自閉症 > ADHD
共同異常區域 腹側額葉、前額葉、額葉-紋狀-頂葉連結
相異異常區域 
自閉症:額葉-紋狀-小腦迴路異常 
ADHD:背外側前額葉異常

關於自閉症及ADHD的神經心理學研究較集中在執行功能、注意力及社會功能的表現上,執行功能為高階的認知功能,協助我們完成日常生活”有目的”的行為,其中包括計畫能力、認知彈性、工作記憶及反應抑制等能力,自閉症及ADHD都被認為有執行功能方面的異常,自閉症在計畫能力、認知彈性方面較有異常,所以常會在出現在轉換教室、走不同路線回教室時會出現固著行為,並伴隨重複性行為等自我刺激的方式來調節行緒反應,較不知道以什麼適當的方式進行處理,在加上模仿能力、對人臉辨認能力較差及眼神注視問題,所以讓自閉症的社交互動技巧較差,進而造成難以建立人際關係的情形。ADHD方面因反應抑制的能力較差,所以在教室中易出現搶同學東西、老師題目沒說完答案就脫口而出等情形,同學、老師生氣了,ADHD在看人臉色的能力又較差,所以在教室中一樣會出現人際關係技巧不佳的狀況。注意力的表現對ADHD來說一直是核心問題,有些小朋友光好好坐在椅子上就有困難了,更何況還要專心聽老師上課,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自閉症也被認為在轉移性注意力方面較差,所以容易出現固著,較不知變通的情形。

在自閉症與ADHD的症狀上固然有很多相異處,但在許多研究上也發現了相似的異常神經區域,所以造成”合而不同”的情形,不同診斷但注意力、社交互動及過動等症狀上會出現類似的情形,因此值得我們多一份心再去注意及關心,發現小朋友在這些症狀上真正的問題。


資料來源:
1.雙螺旋部落格 https://therapydna414.pixnet.net/blog/post/95067256
2.汪宜霈(2009)。感覺統合。台北市。五南書局出版社。
3.Gargaro, B. A., Rinehart, N. J., Bradshaw, J. L., Tonge, B. J., & Sheppard, D. M. (2011). Autism and ADHD: how far have we come in the comorbidity debate? Neurosci Biobehav Rev, 35(5), 1081-1088. 
4.Mayes, Susan Dickerson, Calhoun, Susan L., Mayes, Rebecca D., & Molitoris, Sarah. (2012). Autism and ADHD: Overlapping and discriminating symptom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6(1), 277-285. 
5.Rommelse, N. N., Franke, B., Geurts, H. M., Hartman, C. A., & Buitelaar, J. K. (2010). Shared heritabilit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3), 281-295. 
6.Taurines, R., Schwenck, C., Westerwald, E., Sachse, M., Siniatchkin, M., & Freitag, C. (2012). ADHD and autism: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r overlapping traits? A selective review. Atten Defic Hyperact Disord, 4(3), 115-139. 
7.Rommelse, N. N., Geurts, H. M., Franke, B., Buitelaar, J. K., & Hartman, C. A. (2011). A review on cognitive and brain endophenotypes that may be comm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facilitate the search for pleiotropic genes. Neurosci Biobehav Rev, 35(6), 1363-1396.

(本文轉載自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全球資訊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