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教出殺人犯》過度反省文化下的人格崩解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本書是日本產業社會學教授~岡本茂樹的經典著作,其長期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被譽為「更生專家」。

他站在殺人犯受刑人最近的距離,聆聽也觀察這些受刑人,並且探討一個社會長期在問的問題「究竟殺人犯是如何造成的?」

在日本數起的隨機殺人案中,凶手幾乎都是內向溫和、中產背景,他們都不是一般人既定的概念:「會傷人犯罪甚至殺人的,是那些年紀輕輕就交壞朋友、受群體幫派教唆殺人」;這些隨機殺人的人,他們是鄰人眼中「乖巧」「有禮貌」「溫和」「友善」「乖學生」,和一般人無異的人,然而,在某一刻他們崩解失控,冒出了「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的念頭,並付諸行為。

岡本茂樹教授的觀點和論述意見,對於強調高嚴懲與千錯萬錯先反省自己的錯之華人文化來說,恐怕很難接受。但我認為與其以捍衛道德文化的態度去和本書的立意對抗,不如好好的透過閱讀本書,試著去思考:「為何那麼強調道德倫理以及高權威、高嚴懲,甚至完美傾向的社會文化,精神和人格生病的比率越來越高?失控及做出極度殘忍,甚至缺失同理心能力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樣的社會問題和人格變化,脫離不了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環境、成長特殊事件,以及社會人際關係互動的負面經驗⋯等等複雜性問題的塑造、形成。

就因為問題非常複雜及困難,我們才需要多方的理解和涉獵更廣更深的角度,去反覆思辨可能出現人格裂痕和造成心靈危險的因素。

危險心靈是發生人殺人、人殘害生命的其中一個原因。如果我們同意這一點,那麼本書便是在說明和論述「何以造成危險心靈」?

雖然本書很衝擊我們過往被塑形的認知信念架構,但是還是鼓勵師長們、助人者們要讀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所闡述的幾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於:

1. 只要求孩子做錯事反省,並不斷地被咄咄逼人,從未經驗過被理解、被聆聽和被視為人的關愛,如此的「反省要求」,會造成更大的暴戾之氣,並且更難真實明白和同理他人的感受和遭遇。「我都未曾被同理了,為何要同理別人?」

2. 一個不斷地被漠視,成長過程不停承受被工具化,只被在乎表現、成績、達成目標,如此不僅造成封閉心靈的壓力累積,憂鬱和焦慮的集中,還會損害健康人格的養成,若不是傷人,也會傾向走向自傷。

3. 所謂「良好的教養」往往建構在「壓抑」「乖順」「聽話」「無意見」「無感覺」,然而過程中不被感受和體諒到其所承受的痛苦,又如何真正的去將心比心他人的內在感受和痛苦?有的是不斷增生的委屈、憤恨、不平,和不知何時會潰堤的理智線,造成巨大的毀滅。

總括來說,本書所描寫的殺人犯不是指向那些一般人以為的「特殊人物」;有著特殊原因、特殊成長背景、特殊家庭關係,以致一般人可以拉開自己和殺人犯之間的距離。

本書所描述探討的殺人犯,是和一般人無異,在一個看起來正常的家庭出生、生活,和一般人一樣上課、上學,也和大家一樣讀書、考試,甚至求職,然而,他們卻失去成為自己的權利,不能展現「真實的自己」,活得壓抑、痛苦及孤寂,這是環境要求他們的所謂「堅強起來」的模樣。

這樣的堅強,失去人性的溫度,失去感受到可親近的信賴,也失去身為人可以具有的情感,更失去作為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即使這樣的人沒有成為殺人犯,但終其一生可能都在承受生命痛苦,以及帶給周圍靠近之人的冷漠與痛苦,也可能成為至親們精神上的殺人犯。

這是本書所要提出的呼籲和見解。

「成為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強者。」這是我很認同也支持的觀點。

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活出完整和真實,並且保有生為人的情感能力和連結能力,這才可能有真正的同理心和懂得換位思考、離開自我中心的成長契機。

《教出殺人犯》·遠流出版
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https://reurl.cc/LA9ryK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