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2年10月)有新聞指出,我國中小學教學週數高於OECD國家平均,教育部一如以往的鋸箭法作風,只提到教師授課時數和教師員額部份,未深思此議題所反映的學生學習困境。(註1)
教育部修訂108課綱時,不斷強調「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但是,從教育部的政策推動可以看出,教育部的「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都只是口號,與課綱的制定背道而馳。
要如何讓學生「適性揚才」?給學生足夠時間自我探索和發現自我是關鍵。
要如何讓學生終身學習?給學生從其喜歡的領域發展學習,並產生內在學習動機是關鍵。
由此可知,讓學生有足夠的空白時間思考和探索,是「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的關鍵。
可是,目前我國學生在課綱和家長的安排下,所有的時間都被上課佔滿,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導致學習變成一件痛苦的事。
請問,當「學習=痛苦」的刻板印象形成,絕大多數學生可能只想逃離學習,又如何會終身學習?
如果學生視學習為畏途,又如何能發展自我,適性揚才?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的雙語教育,更讓學生的學習痛苦雪上加霜。
有的學校為了落實雙語教學,同樣的內容要教兩次(國語一次、英語一次),學生要用雙倍甚至數倍的時間重複學習,讓學習的痛苦程度加劇。
這一切的一切,皆肇因於教育部既缺乏教育理念,也缺乏教育暨政策專業。
記得以前擔任108課綱課發會委員時,就見識到各方勢力的拔河。每一方都說自己的科目很重要,都要增加自己的時數,甚至還要增加科目(如:生死學課程),我當時在會議中都堅決反對,還好最後增加生死學課程沒有過關。
學生要如何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很重要,而學生的基本能力是獲得學習成就感的關鍵。
只可惜教育部習慣於讓教育遷就政治、嘩眾取寵,於是,學生的學習科目越來越雜,基本能力穩定度越來越差,學習成就感自然日趨低落,最後,整體學力下滑。
也就是說,學生的學力下滑,教育部是第一個要負起完全責任的單位,因為政策由其制定,資源由其分配。
期許教育部以學生的未來為念,好好充實自己的政策及教育專業,儘速修正方向錯誤的政策,才是莘莘學子之幸、社會之幸、國家之幸。
註1:我中小學教師教學時間高於OECD國家平均 教團評「加法哲學」所致(聯合報)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