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到底要選哪個?擇偶怎麼這麼難!──《為什麼愛讓人受傷?》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理學的工作;然而,作者卻指出,愛之所以讓人受傷,問題不在失能的童年、自我覺察不足,而是社會文化的衝突與矛盾,已構成現代人的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

婚姻市場的鬆綁,情感的矛盾

作者針對現代愛情的選擇架構做出若干精彩的分析 。她指出,在前現代的婚姻市場中,擇偶主要是根據社會階級、宗教傳統、家族聲望等明確的社會標準、遊戲規則進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力。要怎麼認識、交往、求婚,都是在一定的儀式規範下進行。
然而,由於現代化的開展、婚姻市場的鬆綁,人們可以在當中自由地去選擇想要建立關係的對象,同時與其他人在市場中互相競爭。找對象變成是個人品味的事,擇偶標準則既精細又多樣。在這個「自由市場」裡,各種屬性皆可以交換,個性與性魅力得以反映一個人的「價值」。因此,努力在婚姻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就能累積個人的社會價值(在情場吃得很開)。
看似美好的自由,卻造成許多人的情感矛盾。這背後的原因是,選擇不只是純粹情感或意志的行動,亦存在一套複雜的理性評估過程,而社會文化更是不斷要求人們做出選擇。
Illouz指出,現代婚姻市場的擇偶模式,越來越像消費市場的選擇模式。身為一個優質的「消費者」,必須結合理性的思考、不斷改良的品味與效益最大化的渴望。然而,這種「經濟人」的假設,在面臨擇偶時卻會發生許多問題。

人真的理性嗎?訊息超載與最大化的難題

首先,人類的選擇並沒有很理性。已經有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其實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太能精準預測未來的感受。雖然大眾心理學不斷強調「內省」的重要性(「我真的愛她嗎?」、「我要怎麼分辨我現在的感受到底是不是戀愛?」),但人的「自我」並非如固定不變的客體有待我們精確分析。相反地,Illouz認為我們的自我是「社會自我」(social self),不斷被周遭的環境與他人的行動模塑,因此人的需求與偏好也是不斷變化的。如此一來,內省不僅無法帶來清澈安定的感受,也同時削弱了情感的強度,而陷入更多的自我懷疑
其次,當婚姻市場的選項「過度充裕」,就會出現「訊息超載」的問題。選項太多,會讓理性評估的過程變得很複雜,而讓「直覺」排除在決策程序之外。但是,面對愛情關係的意志與承諾,直覺有其必要性。若將情感的力量都拆解成好幾個元素去分析、找出箇中理由,反而會喪失行動、承諾與承擔風險的能力。
Illouz就以婚前同居的統計數據為例,指出婚前同居者有很高的比例無法進入婚姻,或是比婚前不曾同居的夫妻以更高的機率離婚。究其原因,是同居的伴侶希望創造一個「反思條件」,讓他們在步入婚姻前能精進他們的情感決策。然而,Illouz認為,由於婚姻仰賴承諾,但承諾的情感結構跟反思條件實在是差異太大,因此人不可能透過反思來提高承諾的意願。
最後,人們傾向追求「最大化」,而非「夠好就好」。選擇變得困難,許多人延遲進入一段關係,猶疑不前。而最大化的思維,也會造成「後悔的預期」,即預期自己如果進入了一段承諾關係,就會失去「更好的機會」,而深感後悔。機會成本的概念被引入。更多的選擇,使人更加地困惑:「我怎麼知道這個人就是在可能的選項中最好的那個?如果我選了他,是不是意味著我會放棄更好的機會?」
結合上述三點,Illouz聲稱現代感情的矛盾是由於潛在伴侶的增長,讓人們過度著重理性選擇的程序,破壞了人的直覺與激情,進而削弱承諾的能力。而這些矛盾呈現在以下的面向: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我想選的人真的是他嗎?」);情感出現衝突(「如果開展一段新關係對我更好,是不是意味著我要放棄現在的關係?」);內心與言語不一致(「我愛你,但我現在無法給你承諾。」)
Illouz指出,矛盾的感受不是先天的心理狀態,而是受社會制度的影響。愛情與婚姻以承諾與家庭制度來呈現,選擇、反思與獨立自主則以市場機制來呈現;這兩者的對立衝突,在人們想要兩者兼得的狀態下,造成許多矛盾。
由於潛在伴侶的增長,讓人們過度著重理性選擇的程序,破壞了人的直覺與激情,進而削弱承諾的能力

交友軟體:品味精細化,將對象分解成不同屬性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理性選擇的標準隨著大數據的統計,以及交友軟體的精細化,讓我們更能在短時間內分辨、歸類、排除、精挑潛在的伴侶人選。潛在伴侶被定義成一系列屬性的「組合體」,如外貌、個性、性感度、興趣、年齡、想婚程度等。因此,人們傾向精打細算、「再看看」,透過更多的交友經驗來將品味精準化,以確保可以選擇那最好的對象。然而,受到市場經濟與消費者思維影響的我們,彷彿就站在陳列數以萬計的食品櫃前,想要購買卻不知從何下手,買了又怕後悔沒有買到其他更優的產品。
Illouz指出,網路提供了有別於傳統浪漫愛情的「想像基礎」。在傳統浪漫愛情的擇偶邏輯中,是以實在的身體為基礎,其散發的吸引力會勾起追求者過去對於親密關係的意象與經驗,並啟動直覺與潛意識的判斷,進而產生「理想化」或過度評價對象的情形發生。例如,看到一個人抽著菸、甩著頭髮、溫柔地微笑、聲音抑揚頓挫,就會被激發出各種幻想的慾望(用比較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一聽/看到他就「高潮了」)。
然而,以網路為媒介的交友軟體,並非以身體為基礎(儘管有照片),而是以大量的語言與文字訊息堆疊而成。潛在對象可以被「分解」成不同屬性、甚至互不關聯的元素。結果是,在這個網路平台中,它提供對方一切的知識,卻不是整體性的知識;它將不同的屬性作比較,抑制了理想化的過程;它以抽象的語言想像邂逅前對方的模樣,卻不利邂逅時仰賴視覺與直覺,感受對方的身體魅力
如此一來,交友軟體的「文字遮蔽效應」(verbal overshadowing)使人們妨礙視覺性、身體性的評價與認可,而無法產生足夠「怦然心動」(激情)的力量。但是,偏偏這種令人神魂顛倒的濃烈清感,是傳統浪漫愛情的核心元素。因此,人們在交友軟體上可能會產生一些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期待遇到對方後產生的激情,另一方面又先透過理性化的工具將幻想拉到現實層面。
它提供對方一切的知識,卻不是整體性的知識。

結語: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從選擇的邏輯到照護的邏輯

大眾心理學不斷告訴我們要「認識自我」,但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經濟學對人性很有信心,因為它假設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因而能做出理性的行動。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正如精神分析學者弗洛姆(Erich Fromm)所言,知道自己要什麼,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但我們卻假設自己已經知道了,而不再過問自己內心那些複雜的聲音[1] 。
人類學者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在《照護的邏輯》(The Logic of Care)提出,相較於「選擇的邏輯」,「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的行動,而非價值判斷或預設好的目標[2]。延伸至情感的領域,我們可以說,什麼是「更好」的伴侶關係,都是在行動當中不斷重新調整與建構。換言之,擇偶並非一個固定的線性次序,彷彿只要有技術性的介入或理性的反思,就能找到真愛,而是在不斷行動、試錯、再理解的過程中更新目標,再定義且再實踐「更好的生活」之涵義。
雖然擇偶的理性化技術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去選到符合標準的潛在伴侶,但如果我們還是對愛情抱有不可捉摸、令人陶醉或怦然心動的神祕性質,可能仍會在濃烈的熱情與冷靜的判斷兩者之間不斷拉扯著。不過,或許透過這樣的張力與矛盾,我們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以及認識自己到底誰。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都先想好了,才行動;而是在錯得一大糊塗後,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再行動。
我認為,反思與承諾不必然脫鉤。或許,當我們誠實接受自我的不確定性,坦然面對內心的矛盾,不再以「最大化」的思維來思考自己的情感,就能讓我們脫離理性選擇的泥淖,建立真實的關係。
[1]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新北:木馬,2015)頁286。
[2] Annemarie Mol著,吳嘉苓等譯,《照護的邏輯》(新北:左岸,2015)。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
原來都是發炎惹的禍?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肥胖、失智、心臟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呼吸道症狀,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看似屬於不同科別要處理的醫療領域。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知識累積,大家漸漸發現有一個核心的運轉機制正主導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那就是發炎。 發炎?長期以來,我們對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長青春痘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
原來都是發炎惹的禍?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肥胖、失智、心臟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呼吸道症狀,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看似屬於不同科別要處理的醫療領域。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知識累積,大家漸漸發現有一個核心的運轉機制正主導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那就是發炎。 發炎?長期以來,我們對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長青春痘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戀愛腦的人通常是感情中的理想主義者,對愛情懷抱著浪漫情懷,彷彿自帶一片甘蔗園,談戀愛時會透過各種方式不斷為感情注入糖分,希望感情能維持在全糖狀態。他們往往陷入感情很快、注重兩人間的情感連結,一股腦地付出、不計得失,容易在關係中把自己縮小,忽略許多關係中的警訊,陷入鬼遮眼的戀愛迷霧中。
Thumbnail
戀愛關係的成果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心態。本書幫助讀者理智且清晰地談戀愛,並教導如何看清自己的壞習慣、調整交往技巧,進行重要的關係對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男人跟女人不只是生理構造,內心層面上也因為DNA的演化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影響了擇偶決策的選擇。 本文將告訴你三個最主要的不同,而造成重大差異。 1、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2、人生重點目標不同 3、「擇偶複製」(mate choice copying)
Thumbnail
在現實中,愛情中的羅生門出現時,如何直面現實與愛情的矛盾,專輯《the album part one》的歌詞充滿了對愛與自由的探討。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愛情中的自由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年輕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別。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戀愛腦的人通常是感情中的理想主義者,對愛情懷抱著浪漫情懷,彷彿自帶一片甘蔗園,談戀愛時會透過各種方式不斷為感情注入糖分,希望感情能維持在全糖狀態。他們往往陷入感情很快、注重兩人間的情感連結,一股腦地付出、不計得失,容易在關係中把自己縮小,忽略許多關係中的警訊,陷入鬼遮眼的戀愛迷霧中。
Thumbnail
戀愛關係的成果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心態。本書幫助讀者理智且清晰地談戀愛,並教導如何看清自己的壞習慣、調整交往技巧,進行重要的關係對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男人跟女人不只是生理構造,內心層面上也因為DNA的演化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影響了擇偶決策的選擇。 本文將告訴你三個最主要的不同,而造成重大差異。 1、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2、人生重點目標不同 3、「擇偶複製」(mate choice copying)
Thumbnail
在現實中,愛情中的羅生門出現時,如何直面現實與愛情的矛盾,專輯《the album part one》的歌詞充滿了對愛與自由的探討。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愛情中的自由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年輕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別。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