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超越對與錯:意見不合,收穫更多!──《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或掩飾它。在「以和為貴」的最高原則底下,我們隱藏了內心真正的想法,扼殺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或者,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爭執一定能改變對方、解決問題,卻發現大多時候只是體現權力的鬥爭,而與事實無關。

《意見不合,還是可以好好說》(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這本書中,作者巴斯特‧班森(Buster Benson)就指出,我們認為爭執不好,是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好好學習「如何爭執」。他認為,當我們用建設性的方式來爭執,反而更有可能建立成功的關係、企業與社群。意見不合,才是群體健康的象徵!

但是,我們要怎麼用建設性的方法,透過爭執來為我們帶來新的解方呢?我分享本書三個我認為很有收穫的觀念,供大家參考。

raw-image

第一,分辨爭執的三個領域。

遇到爭執時,我們首先產生的情緒往往是焦慮,因為事情不如自己想的那樣,而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我們往往會否認對方的觀點,或是急著證明自己是對的,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例如,伴侶最近不滿你陪他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要求你放更多注意力在他身上。但你很不服氣,因為你幾乎把工作以外的時間都花在他身上了,你認為他睜眼說瞎話!你覺得他無理取鬧,但他覺得你很自私。爭執僵持不下,每次的相處都讓你感到很有壓力。

作者指出,我們可以試著在焦慮感襲來的時候,分辨爭執中的三個領域,分別是理性領域感性領域實用性領域

  • 理性領域著重數據跟證據,所以會問:我到底花幾小時又幾分鐘在對方身上?
  • 感性領域著重價值觀與意義,所以會問:為什麼陪伴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陪伴的意義是什麼?
  • 實用性領域著重行動的效益,所以會問:要如何改變我們的相處模式,才會讓彼此更舒服?

我們很常過度依賴理性領域,認為只要探觸到「真相」,事情就解決了。然而,很多隱藏在背後的情緒,卻沒有得到舒緩(感性領域)。如此一來,無論最後的解決方案看起來多「理性」或「實用」,對當事人來說不一定是有意義的。

很可能,原先以為的時間多寡問題,背後呈現的是陪伴品質的問題(人在,心卻不在)。當我們學習透過這三個領域,覺察自己現在到底在爭執些什麼,就比較能給出合理的回應以及建設性的行動。

raw-image

第二,善用「可能性之聲」。

當爭執發生的時候,我們內心自然會產生許多聲音。例如:「為什麼不照公司的傳統去做?」「為什麼你不聽我的?」「給我看證據!」「這不科學。」「這不可能成功的。」「算了,我不想跟你吵了。」「別管我,就照你說的做吧。」

這些聲音,都是避免爭執在當下持續擴大的權宜之計。但是,它們沒辦法為衝突找到真正合宜的解決方案,反而讓問題繼續沉在檯面下,宛如被拔掉的雜草,根長得越來越深。

但是,我們還有另一種聲音,是「可能性之聲」。它會問:「我們可能錯過了什麼?」「我們能用現在有的東西,做些什麼事情去改善?」「非得要二選一嗎?有沒有第三個選項?」「我們還可以尋找什麼新的資源或觀點,以產生新的對話呢?」

可能性之聲不立即解決衝突,而是讓衝突待一會兒,讓它引導大家去挖掘意見不合的接觸點,引發好奇心。我們永遠都無法以短期勝利的心態解決所有分歧,而是要針對問題背後的根源,耐心地打造一個真誠討論的文化,讓所有人都能訓練察覺問題、尋找交集、提出解方等思維能力。

raw-image

第三,提出好問題,不推測他人想法。

在衝突的當下,我們往往會急著「為他人代言」,假定對方的想法與意圖,並用各種理由駁斥他。例如:你認為那些明明可以打疫苗卻沒打的人,就是「自私、不為他人著想」;你認為那些每天消耗大量塑膠袋與塑膠吸管的店家,就是「漠視全球暖化的短視近利者」;你認為那些不願意投票的人,就是「不會國家著想的劣質公民」。

然而,這種揣測他人意圖的習慣,總是造成更多的刻板印象與尖酸刻薄的言論,對於討論的品質毫無幫助。作者認為,我們要學習只為自己發言,並提出好問題,邀請其他人也為自己發言

例如,我們可以說:「我會接種疫苗,我也認為這樣能夠提高國家的群體免疫力,這是在防疫期間對大家最好的選擇。或許我不知道你顧慮的點是什麼,你可以說說為什麼你不願意施打疫苗嗎?」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聆聽他人的故事、進入對方的世界,運用可能性之聲來擁抱對立的觀點,增進自己的同理能力。

如果以「對與錯」來當作討論的基礎,就只會帶來更激烈的「對與錯」。然而,當我們以「你的故事是什麼?」作為討論的基礎,就能帶來更多可能性,容納新的世界觀與產生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raw-image

結語:吵得有意義

讀完本書,我的心得是,只要是人,都不喜歡被否定,而是渴望彼此理解。唯有容許爭執的出現,分辨爭執的領域,並耐心地尋找更多可能性,才能「吵得有意義」。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籍,用字簡潔、圖文並茂,特別適合給帶領公司團隊的人、社會議題的倡議者或想改善人際溝通環境的夥伴。透過本書,我們可以學習放下執著、學習冒險、學習在衝突中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延伸閱讀

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
《洞見》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8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覺得跟別人溝通是困難的事嗎?我自己好希望學了一套溝通技巧之後就可以無往不利,快速說服別人。 講到溝通,,我第一直覺會覺得是學習表達的內容,要怎麼樣成功說服對方?有什麼特別的話術技巧?但其實溝通不只是把你想的讓對方了解,你也需要了解對方在意的事情,雙方一起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共識才叫做溝通。
Thumbnail
你覺得跟別人溝通是困難的事嗎?我自己好希望學了一套溝通技巧之後就可以無往不利,快速說服別人。 講到溝通,,我第一直覺會覺得是學習表達的內容,要怎麼樣成功說服對方?有什麼特別的話術技巧?但其實溝通不只是把你想的讓對方了解,你也需要了解對方在意的事情,雙方一起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共識才叫做溝通。
Thumbnail
生氣並沒有不好,但你要知道在氣什麼。情緒講的愈準,對方愈知道你要幹什麼。溝通是互動來的,但是只能從自己改起。
Thumbnail
生氣並沒有不好,但你要知道在氣什麼。情緒講的愈準,對方愈知道你要幹什麼。溝通是互動來的,但是只能從自己改起。
Thumbnail
不管是多麼親近的人,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 你都怎麼解決呢? 吵架也許是最常見的解法,但其實當下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反而才能保護關係。
Thumbnail
不管是多麼親近的人,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 你都怎麼解決呢? 吵架也許是最常見的解法,但其實當下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反而才能保護關係。
Thumbnail
爭執的誕生 我們生來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不管身在何種關係中的彼此再怎麼相似,也總會有某些小地方是不能被接受的。試著回想生命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爭吵,那是怎麼開始的?是否是價值觀的差異導致?是你先開始這段爭執的嗎?你受不了對方的哪些行為?無論是在家庭、朋友、伴侶甚至是職場的環境裡,我們總免不了出現與他人意
Thumbnail
爭執的誕生 我們生來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不管身在何種關係中的彼此再怎麼相似,也總會有某些小地方是不能被接受的。試著回想生命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爭吵,那是怎麼開始的?是否是價值觀的差異導致?是你先開始這段爭執的嗎?你受不了對方的哪些行為?無論是在家庭、朋友、伴侶甚至是職場的環境裡,我們總免不了出現與他人意
Thumbnail
與人溝通時,你是否經常無奈衝突的產生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別於其它物種的優勢。我們因說話,而能有效的表達想法,造就許多的合作與創造;而我們也因為說話,產生許多衝突與誤解,造成分歧、決裂人際關係。面對說話這件事,除了學習如何表達之外,如何避免溝通衝突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分享一個簡單
Thumbnail
與人溝通時,你是否經常無奈衝突的產生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別於其它物種的優勢。我們因說話,而能有效的表達想法,造就許多的合作與創造;而我們也因為說話,產生許多衝突與誤解,造成分歧、決裂人際關係。面對說話這件事,除了學習如何表達之外,如何避免溝通衝突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分享一個簡單
Thumbnail
#溝通 遇到問題就需要溝通,工作、感情、人際關係、職場…,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多數人的反應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不想講、不理會、直接走掉、背後抱怨、生悶氣…,才是更多人的選擇,更多人選擇了「不溝通」。 - 最糟糕的溝通方式不是起衝突,而是不溝通。
Thumbnail
#溝通 遇到問題就需要溝通,工作、感情、人際關係、職場…,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多數人的反應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不想講、不理會、直接走掉、背後抱怨、生悶氣…,才是更多人的選擇,更多人選擇了「不溝通」。 - 最糟糕的溝通方式不是起衝突,而是不溝通。
Thumbnail
這過程其實不只商務需要,我們日常生活,每天都會遇到談判。孩子沉迷於電玩,媽媽告訴他趕緊來吃飯,小朋友不願意,這過程的往來就是談判;男女朋友今天要出去吃飯,在討論要去哪家店吃,吃什麼,這也是一種談判;去菜市場買青菜,發現菜價上漲,心有不甘的大嬸跟攤販凹一些附贈的蔥蒜,這還是談判。
Thumbnail
這過程其實不只商務需要,我們日常生活,每天都會遇到談判。孩子沉迷於電玩,媽媽告訴他趕緊來吃飯,小朋友不願意,這過程的往來就是談判;男女朋友今天要出去吃飯,在討論要去哪家店吃,吃什麼,這也是一種談判;去菜市場買青菜,發現菜價上漲,心有不甘的大嬸跟攤販凹一些附贈的蔥蒜,這還是談判。
Thumbnail
有些東西是無法透過溝通來解決的,例如劇情中誰演的好?劇情有無道理?偏好的政黨、藝人、美醜、衣服、刺青、裙子長短、宗教、結不結婚、愛國方法、公道等等,這些東西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可言,你喜歡青菜豆腐,我愛好牛肉羊排…因為這些都與個人的價值或信念有關,是無法解決或協商的。
Thumbnail
有些東西是無法透過溝通來解決的,例如劇情中誰演的好?劇情有無道理?偏好的政黨、藝人、美醜、衣服、刺青、裙子長短、宗教、結不結婚、愛國方法、公道等等,這些東西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可言,你喜歡青菜豆腐,我愛好牛肉羊排…因為這些都與個人的價值或信念有關,是無法解決或協商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