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課綱 50希望(二)趨勢與思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影響2030課綱的趨勢與思潮,無可避免地我們需要關注UNESCO、OECD、World Economic Forum、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英國的永續政策白皮書、甚至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競相提出的「未來教育」訂單(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

然而,這些組織或國家所提出來的對未來教育的想像,基本上仍是把教育當作經濟競爭的基礎,目的在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建構相應的教育體系。且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謬誤是:想用以經濟發展需求所訂製的教育,來解決經濟發展所製造的問題,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上個世代,我們一直用未來「塑造」教育;現在開始,我們重新讓教育「創造」未來!這是我們對下一個課綱的期待,讓教育重新找回「主導時代、創造未來」的主體性!

而我們希望教育創造什麼樣的未來?就是讓世界重新成為一個「系統」!

兩百年來,世界已經被目標導向、理性分析、工學模式、線性思維、專業分工....切割得極為零碎。​每個人、每個組織、每個國家都深深陷在一小片拼圖的囹圄中,看不到全景、不知為何而做。

而一場疫情,啟動了我們對「系統」的重新關注。世界就是一個系統,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繫,並且處於一種永恆的流動之中。「全息流動」的理論說:如果整個宇宙是一片流動的水,水中的每一個水滴都包含了整片水的資訊,而整片水也包含了每一個水滴的資訊。

也就是說,每一個個體的發展都在促成整個世界的發展;而整個世界的發展也都在帶動每個個體的發展。所以「公平正義」、「不放棄一個小孩」,「多元共融」,就變成是宇宙生成的必然,而不是社會福利措施!

由此推之,未來教育系統的運作,不能只為了「功能目標」的達成,就犧牲「連結關係」;而應該先致力於每個「組成元件」,包括:學生、老師、家長,甚至社區協力團體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系統發展」,當每個子系統都健全,整體系統就會有更好的運作。

具體方法,就是大家都能有黃金圈思考,釐清各自的「核心價值」(WHY)、「策略方法」(HOW)、「行動方案」(WHAT)。如果學生有這樣的「系統思考」,他就不再是被動地學習;老師如果是一個完整系統,他就不再是被驅策和使喚;於是組織中的良性互動就自然產生。

「系統」的觀念不必遠求,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系統:各器官的正常運作,促成人體的健康發展;而人體的健康發展,則帶動各器官的健康成長。

期望2030課綱更有「系統觀」來立論,每個親師生、每個班級、每所學校都是一個系統,每個系統的健全運作,都關係到整部課綱的推動。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30課綱將是帶領臺灣完成數位、淨零雙軸轉型,邁向2050永續國家的希望,不禁讓我們有許多想像。 關於理念與目標,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與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有傳承與延續的:人與自己的「自發」、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然的「共好」。
農曆七月是通路商的「旺月」,因為普渡是什麼都可普,所以什麼都能賣;再來是任何一天都可普,因此天天賣。 但接著中秋節呢?我一直覺得文旦是最悲情的水果,因為應景而熱銷,但只要過了中秋節當天,立即乏人問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 所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於是
對於教師會、家長會等協力組織,我們可以期待它勇於內鬥、分裂,最後因長期內耗而降低對校務的干擾與威脅。但這畢竟不是辦學之道,且這些紛爭也可能演成蝴蝶效應的系統巨變,演成學校的大災難。 更好的作法是,讓大家成為同一個系統,透過彼此長期的互動與瞭解,來減少衝突和爭議,這是戴明學說的第一義「系統觀」,也是
大家都知道,校訂課程最好能結合在地特色,但往往都是一些走馬看花、浮光掠影,有走沒有讀的課程。 我覺得關鍵在於,課程設計者本身對在地就不夠瞭解,所以課程內容大概都是「訪客」、「遊客」觀點,而不是「居民」的真實感受。 目前很多「在地課程」都僅止於感官層次的名勝古跡、美食美景、鄉野奇聞的採集,對於關係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2030課綱將是帶領臺灣完成數位、淨零雙軸轉型,邁向2050永續國家的希望,不禁讓我們有許多想像。 關於理念與目標,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與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有傳承與延續的:人與自己的「自發」、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然的「共好」。
農曆七月是通路商的「旺月」,因為普渡是什麼都可普,所以什麼都能賣;再來是任何一天都可普,因此天天賣。 但接著中秋節呢?我一直覺得文旦是最悲情的水果,因為應景而熱銷,但只要過了中秋節當天,立即乏人問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 所以烤肉如果只和中秋連結,也會有相同命運。於是
對於教師會、家長會等協力組織,我們可以期待它勇於內鬥、分裂,最後因長期內耗而降低對校務的干擾與威脅。但這畢竟不是辦學之道,且這些紛爭也可能演成蝴蝶效應的系統巨變,演成學校的大災難。 更好的作法是,讓大家成為同一個系統,透過彼此長期的互動與瞭解,來減少衝突和爭議,這是戴明學說的第一義「系統觀」,也是
大家都知道,校訂課程最好能結合在地特色,但往往都是一些走馬看花、浮光掠影,有走沒有讀的課程。 我覺得關鍵在於,課程設計者本身對在地就不夠瞭解,所以課程內容大概都是「訪客」、「遊客」觀點,而不是「居民」的真實感受。 目前很多「在地課程」都僅止於感官層次的名勝古跡、美食美景、鄉野奇聞的採集,對於關係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孩子面對的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一個權威瓦解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們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再換句話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告訴學生「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帶他們思考:「我想要相信什麼?為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價值感就是未來教育的心法。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接軌到世界」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它牽扯到社會各個層面。語言教育僅是重要因素之一。 單靠政府的 “雙語政策” 以 “CLIL - 學科與語言整合學習法” ,並不就是有效接軌的保證。 從小超前引導子女們更行重要。本文提出幾個重點供參考。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
Thumbnail
孩子面對的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一個權威瓦解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們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再換句話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告訴學生「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帶他們思考:「我想要相信什麼?為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價值感就是未來教育的心法。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接軌到世界」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它牽扯到社會各個層面。語言教育僅是重要因素之一。 單靠政府的 “雙語政策” 以 “CLIL - 學科與語言整合學習法” ,並不就是有效接軌的保證。 從小超前引導子女們更行重要。本文提出幾個重點供參考。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