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自己、為自己發聲: 行始公民權利的重要性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Photo by Joshua Sukoff on Unsplash

Photo by Joshua Sukoff on Unsplash

我從小就對政治、法律相關內容很感興趣。我很喜歡初中的公民課、高中的經濟與政治、大學有商業法的課也接觸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平時也對律政劇、律所實習真人秀感興趣。其實普法是我一直覺得可以在教育層面加大宣導的部分,畢竟法律與我們人民權益和權利都息息相關,而不僅僅是專業人士的範疇而已。當人民整體提高法律意識,例如一些基本常見的內容,如果人民都有一些概念並了解到,哪些法條的存在是在保障我的權益,哪些行為屬於違法是我可以為自己爭取權益的部分,我想整個司法系統處裡案件的比例或許可以減少,也能提高整體效率的同時維護保障人民權利/權益,因為減少了糾紛與不公平對待等行為;可實際情況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於法律都很陌生,法律意識與素養並不高,甚至不知道哪些情況可以求助或是避免陷阱受害,明明我們都是在法律體系之下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我們很多時候並不了解。

大學時期,有一年我報名參加志工服務在投票處協助人民走過投票程序。當時共事的志工都問我有沒有投票,我笑著說沒有。是的,當時的我對政治很失望,有種無助感也不想參與其中。政治對我來說就是複雜混亂,所以有段時間我很不想關注了解,更別說參與。此外,那時候的我對於人類身分的認同感、民族認同感、與公民權利、人權都沒有什麼太多的感受。我也日漸發覺有些國家的政府在宣揚民主卻在做不民主之事 (如: 美國的霸權/帝國主義) 這對我來說極為諷刺,因此當時我覺得不論哪種政治體系、哪個黨派,我都不信任也覺得半斤八兩都一樣。與此同時,那時的自己並不重視也沒意識到自己的聲音與權利的重要性,不過好在我所處的環境還是帶給我一定的影響力和啟發,我受到了對於公民行使權是很榮耀的一件事情的氛圍感染,所以雖說過去的我曾對於當今政府的對立分裂感到無助,但仍然感受到人民對於自身權利的榮耀感與重視。所以也隨著這些年的成長對於自己的認同感在提升,便開始重視自己的權利和聲音了。

法官的啟發

這也就聯繫到我的另一個經歷了,去年(2022年)我被抽中要參予陪審團的義務。當時我也幸運的被抽中讓法官面試,還記得同場中有個人表態自己不想參與的原因是因為對司法系統及當前政治感到失望。那一刻我就有種找到同道之人的感覺,沒想到法官反問他,你既然感到失望那不更應該行使你的權利站出來發聲,並用你自己的力量盡一份力來做出改變 ? 雖然我出於一些原因最終堅決地拒絕參加,而法官也成全我,可法官說的那段話我至今難忘。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因為恐懼不滿就退縮,事情也不會因此改變,我內心還是繼續難受,可如果我重視起自己的權利與力量時,至少我問心無愧且盡自己的全力;特別是在我想表達的時候,我如果還選擇有所保留的保持沉默,那對我自己來說是一種壓抑與違背內心意願之事,也算是一種自我背叛。表達自己是基於內心意願且遵循內心感受的為自己的信仰、權益、立場等發聲,是一種對自己的尊重;我想說 ! 一年後的我也開始在練習表達自己、並在為自己發聲這面向開始有所突破啦,謝謝這位法官的一番言論至今仍然啟發著我。

這些年在國外因為父母分開的打擊,加上他們都不在身邊。我在國外其實很沒歸屬感,又因為政治因素、種族間的對立,身為黃種人的我在那樣多元環境下仍然被視為少數民族,而且還是少數民族中不被重視的群體。除此之外,加上當時中美關係很緊張,我的民族血液dna就被觸發到,那種民族間的對立及危機意識特別強烈,是回到祖上那種強烈生存恐懼的狀態,所以其實這些年在國外的我並沒有很融入當地文化,甚至有些抗拒、盡可能減少和外國人不必要的接觸與交流的可能性。我也是今年深入走到自己內心才了解到那種不安帶來的影響,現在的我當然會說如果再次出國,我會以更開放心態與不同文化交流,畢竟今年放下很多記憶、集體意識的觀念以及恐懼,也開始逐漸感受到了安全感的力量。這次回家是重整更是建立自己的根基,這樣我去到哪,遊走世界各地才能真正享受。

參與遊行活動

前幾天我有幸參與一次遊行集會的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是好奇也是緊張的。在整個體驗中能感受到不同立場和不同勢力的存在,誰在現場渲染情緒模糊焦點、誰是民意代表、誰是政客在過場吆喝、誰有清晰的訴求,一目了然。

法律並不完美且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人也不完美有各自的立場與想法存在,所以法律中有矛盾、模糊地帶或是不完善的部分便需要人民、各群體的發聲與督促,為自己的權益發表意見爭取法律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也存在爭議,但在完善與更新的過程如何更全面平衡的保障人民權益便是一個思考點。在這次體驗中我重新認識到政府的角色,政府與各機關辦事處像是作為中間者去平衡人民的各權益及服務人民,我們與政府各事處是一個合作、平等、互相支持的關係。當然政府如何平衡便是有挑戰性的部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共識、為了整體人類發展與整體利益去平衡,而這個平衡點每個人的考量與標準皆不同:有的有自己的私心私慾、有的有自己的立場,甚至形成對立在抗衡,並且長期的偏袒一方而形成失衡,還深陷在黨派之爭而忽略重點,形成惡性循環的內耗,如此一來 改革與立法的推進阻礙重重、效率低,對整體發展有影響 [好比在美國民主黨明面上偏好特定的弱勢群體 (還不是每個弱勢群體都照顧到) 而共和黨明面上偏好資本,形成兩極端]。

各群體平衡很重要,如果一方失衡便會影響整體的發展,不管自己所處的群體是什麼、有沒有直接關聯性或影響,皆有間接影響。如果我們只侷限在其中一些領域、行業或是某方利益與權益而犧牲或不顧及其他面向,從而不能達成平衡時,這對整體人類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畢竟一切環環相扣,沒有誰真的可以置身至外,哪怕是top 1%的得利者。這也對應到我當天在凱達格蘭大道附近的中正紀念堂內看到的兩句話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與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產生共時性了。

這是整個體系集體的模式,是人類全體是否有和平的共識及在行動上、心態上有意識地在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不在是複製過往的模式重蹈覆轍。黨派間的內耗、對立不團結形成的低效率、推廣實踐的阻礙都發生著。當我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完整性與內在力量時,便容易深陷在無盡的權力爭鬥、競爭、追逐名利身分地位。匱乏與稀缺感便腐蝕我們自身的力量、削弱我們的愛的能力,而向外的自相殘殺、互相傷害、兩敗俱傷、共沉淪,或著說是因為感受不到自身的力量與滋養,所以匱乏感蔓延著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追求。

表達的力量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本身具有的權利和珍視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 (溝通表達≠言語暴力及情緒性攻擊、指責、批判),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我們生活中還是大規模宏觀上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我們是世界公民,世界和平人人有責。所以,你會如何運用你的聲音與力量呢 ? 你會怎麼表達自己和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呢 ? 最後你會如何與人溝通、交流 (傾聽不同立場、協商) ?

*意識到聲音感受的重要性後,開始練習明確表達,最後平等的與人溝通交流*

當我們越來越多人站在自己的力量中自在的表達,便可提高有效的溝通、平等的互動交流,減少誤會、紛爭與糾紛,有明確的界線與邊界,在尊重的基礎下也可以減少很多侵犯身心靈的事情。整體人民幸福度提高,多了關懷與尊重,而不全是指責批判;包容度的提高與多元化的允許,使整體的和諧度提升;心的敞開允許合作共贏,減少對立與惡性的衝突(以暴制暴)、壟斷與競爭。衝突不可怕但惡意攻擊、暴力行為才是真正傷人的點,憤怒仇恨等情緒背後的傷痛是我們期望被接納的面向;一再被忽略的權益及被長期剝奪的個體權利成了情緒化的表達,在遭權威的打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表達和情緒的釋放、調節息息相關 (身心靈一體)。

願我們都能更加的堅定站在自己的力量去表達,溫柔又強大,可以有勇氣去擁抱與看見我們情緒背後的創傷和沒被滿足的需求,包含那不平衡、不平等的種種,那失衡的一切,都在這一刻化解成了力量;從古至今,權威剝奪個體的權利=力量,都在此時隨著情緒的釋放過程中回歸到我們中心,力量就在我們內心,你感受到了 ?

當我們決定放下這些情緒印記和痛苦的記憶,讓他們流動,不在壓抑這些感受後, 我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從傷害之中解脫自由啦 ☾.‎˖

最後的最後,還想致敬每位站出來發聲的人,今天社會上有的很多權益/權利都是前人共同的努力,謝謝你們


Photo Credit: Joshua Sukoff on Unsplash

Oct 19-Nov 1 , 2023

後記:

在練習表達的過程,或許會受到不理解、打壓,但是也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次次的不妥協與更加堅定和確定的選擇自己,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為自己的尊嚴、權利發聲,哪怕面對困難、質疑、挑戰、阻礙都不妥協,哪怕面對反對聲、打壓、忽視、沒有回應也仍然堅持的為自己發聲。表達首先是尊重自己為自己而做,不是基於想著對方會怎麼回應我來取決於我要不要表達,我表達出來是為我自己而發聲,對方怎麼回應,我們無法控制。從很多團體身上我看見,他們沒有停止發聲過,他們沒有因為打壓、無視而停止過,這個精神鼓勵到我了。在生活中,我過往的模式,就是任他人擺布,所以時常遇到強勢的人就喜歡控制我、命令我、不尊重我,長期飽受不公平對待。現在,不一樣了,我沒法在接受別人這樣的對待了。在開始反擊和為自己發聲的過程,會受到對方持續的侵犯界線、推卸責任、惡意攻擊模糊焦點、怪罪於你,這樣的委屈會讓我懷疑自己,可過往那樣的屈辱與表面的平靜,是我內在的不平衡與被壓榨換取來的,是犧牲個人的平靜與幸福 ,所以面對不同的團體在爭取自己權益的過程中,這一回我向你們致敬,激進的作法不推崇,但那個不妥協不放棄的精神,我受到啟發了。在和別人相處中帶著智慧與勇氣堅定的選擇自己,為自己發聲,而不在沉默隱忍,任他人擺布 !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被討厭的勇氣,意味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而取得他人認同,而是你問心無愧 清晰坦誠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感受負責,堅定自己的原則底線。哪怕拒絕對方、對方會惱羞成怒,反咬你一口、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在與人互動中,我們容易陷入交情、身分等部分,而模糊界線、妥協於他人、積累自己的感受情緒。
芭比電影口碑很好但我起初沒特別關注,可能我發現有時候受歡迎的電影,我抱著太高期望過去看就會失望,所以我這次就帶著平常心也沒非看不可的心情。 沒想到觀賞時還是挺有感觸的,一個在完美世界的芭比因為自身的變化,也可以說是意識上的覺醒,開始有了恐懼產生了焦慮,於是乎他來到了被大家稱之為現實的世界。
人們很喜歡對很多人事物賦予意義,彷彿做什麼之前都要有意圖、意義才會去做。如果沒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回報、成果,那似乎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你也會發現有的人窮及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真的什麼事都需要意義?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被討厭的勇氣,意味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而取得他人認同,而是你問心無愧 清晰坦誠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感受負責,堅定自己的原則底線。哪怕拒絕對方、對方會惱羞成怒,反咬你一口、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在與人互動中,我們容易陷入交情、身分等部分,而模糊界線、妥協於他人、積累自己的感受情緒。
芭比電影口碑很好但我起初沒特別關注,可能我發現有時候受歡迎的電影,我抱著太高期望過去看就會失望,所以我這次就帶著平常心也沒非看不可的心情。 沒想到觀賞時還是挺有感觸的,一個在完美世界的芭比因為自身的變化,也可以說是意識上的覺醒,開始有了恐懼產生了焦慮,於是乎他來到了被大家稱之為現實的世界。
人們很喜歡對很多人事物賦予意義,彷彿做什麼之前都要有意圖、意義才會去做。如果沒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回報、成果,那似乎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你也會發現有的人窮及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真的什麼事都需要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前的自己關心過很多議題,好像不在NPO、NGO工作,我就無法認真關心社會。 以理想為業,過著研究社會卻脫離社會的生活。 現在投入商務面對市場,我以為這是宣告不關心公共事務,被昔日夥伴撻伐的開始—— 但事實上,因為規律的日常、全日番茄鐘的高效工作,上班或下班都有活力,我開始恢復能夠寫提案的狀態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我在2014年以前其實不太關心政治,除了參加了2013關於洪仲丘事件的遊行,對於政治的想法就是電視上常常看到藍綠在立法院打架,以及知道要選舉投票,以前國中公民老師常常說我們是國家的主人,要好好監督政府,對我來說都是個概念。我大妹則是曾經參加過2006紅衫軍倒扁活動。2014因為反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反黑
世界各國都有監察權(Ombudsman監察使)附屬於國會(或行政部門),而不是獨立機關。 我就是研究這個的。 昨天林濁水(民進黨新潮流動腦的人)的觀點。 和我一樣,我們是就戒嚴時代長大的,見到許多不民主、不合理的制度,覺得不以為然。
  去說,不要停留在對罵或哭泣。改變的方式是去說、是去給出更多紮實的溝通。我們說的「沒有討論,不是民主」不僅僅關於議場內,也關於普遍的、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一個社會的民主素養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黨外運動、從各種民主前輩的努力中,台灣的公民社會在過去的數十年內一直在前進。這些都不會是白費的。
今日稍早針對目前的國會調查權法案等國會權限強化爭議,我國數十名法學者發表「立法院應將國會五法退回至委員會充分討論 法律學者聯合聲明」,聲明全文與名單如下: 對於此聯合聲明,敝人身為憲法學徒僅發表個人淺見如下。 我們作為法學者行動應該審慎考慮到拿自己身為法學者的權威背書時可能會產生的效果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眾人皆醉我獨醒,在面對群體的潮流時,能夠活出自己,或是能夠看清自己在生命這條路上的腳步是很重要的。這種想法一直烙印於我心,也反映在了我和他人互動中的堅持。
Thumbnail
表達意見,本就是一件理應要被接受的事。 但錯過了表達意見的時機,等於默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既然默許,那之後的不滿,又有什麼立場說出口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前的自己關心過很多議題,好像不在NPO、NGO工作,我就無法認真關心社會。 以理想為業,過著研究社會卻脫離社會的生活。 現在投入商務面對市場,我以為這是宣告不關心公共事務,被昔日夥伴撻伐的開始—— 但事實上,因為規律的日常、全日番茄鐘的高效工作,上班或下班都有活力,我開始恢復能夠寫提案的狀態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我在2014年以前其實不太關心政治,除了參加了2013關於洪仲丘事件的遊行,對於政治的想法就是電視上常常看到藍綠在立法院打架,以及知道要選舉投票,以前國中公民老師常常說我們是國家的主人,要好好監督政府,對我來說都是個概念。我大妹則是曾經參加過2006紅衫軍倒扁活動。2014因為反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反黑
世界各國都有監察權(Ombudsman監察使)附屬於國會(或行政部門),而不是獨立機關。 我就是研究這個的。 昨天林濁水(民進黨新潮流動腦的人)的觀點。 和我一樣,我們是就戒嚴時代長大的,見到許多不民主、不合理的制度,覺得不以為然。
  去說,不要停留在對罵或哭泣。改變的方式是去說、是去給出更多紮實的溝通。我們說的「沒有討論,不是民主」不僅僅關於議場內,也關於普遍的、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一個社會的民主素養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黨外運動、從各種民主前輩的努力中,台灣的公民社會在過去的數十年內一直在前進。這些都不會是白費的。
今日稍早針對目前的國會調查權法案等國會權限強化爭議,我國數十名法學者發表「立法院應將國會五法退回至委員會充分討論 法律學者聯合聲明」,聲明全文與名單如下: 對於此聯合聲明,敝人身為憲法學徒僅發表個人淺見如下。 我們作為法學者行動應該審慎考慮到拿自己身為法學者的權威背書時可能會產生的效果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眾人皆醉我獨醒,在面對群體的潮流時,能夠活出自己,或是能夠看清自己在生命這條路上的腳步是很重要的。這種想法一直烙印於我心,也反映在了我和他人互動中的堅持。
Thumbnail
表達意見,本就是一件理應要被接受的事。 但錯過了表達意見的時機,等於默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既然默許,那之後的不滿,又有什麼立場說出口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