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腐敗體制下的犧牲者 --- 失去青春的孩子

淪為腐敗體制下的犧牲者 --- 失去青春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行行出狀元」這五個字相信大家不陌生,通常跟它搭配的就是技術,也就是說如果你/妳今天不喜歡讀書,沒有好的讀書能力,那麼就去學習一門技術吧,至少這個技術可以讓你/妳生活不必太擔憂,還可能因此在產業裡面有著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長大後慢慢發現這只是一個口號,在大部分的產業類別、不管你/妳是個人還是團體,從來就沒有幾個項目是真正戲棚下站久就是你/妳的,裡面夾雜更多其他不可控的外在因素。然後對於那些暫時不曉得人生要幹嘛?又必須被綁在學校的未成年孩子來說,如果還有著家庭經濟相關的包袱,選擇當建教生或是去學習一門技術,彷彿已經是人生此時此刻最棒的選擇了。

說起來建教生的開始還早在勞基法之前,然而至今狀況,跟從前相比還更是糟糕。都說讀書是讓人們有機會學習、成長、甚至翻身,可是很多時候學校其實只是個招牌、只是一個中繼站,因此去到好的學校也就是洗一個漂亮的履歷出來,而學校其實並沒有提供品質保証,至於那些該有的人文素養跟道德標準就更別說了,那麼沒有學校的保護,人們如何在社會有立足之地呢?一般來說不是看錢、看人脈、就是看證照,因此作為一位建教生,在學校學不到職場需要的、在職場上無法被法律給照顧到。說到底當不當建教生其實都沒差,當了還更差,因為你/妳付出了時間、金錢,卻得到不實際的技術、不被當人對待、以及還是不曉得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

如果能再重來,選擇建教生的孩子們是否會願意呢?書裡面提到有不少比例的孩子還是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那是因為他/她還是在這條路上走著或是徘徊著啊,當學校應該給孩子們拓展視野、當法律應該保護這些孩子的受教權跟工作權、當職場應該提供同學們更多的可能性時,沒有一個項目、一個大人、一個單位有去做到最基本的。而書本裡其實也談了不少因為家世背景的關係,導致選擇當建教生是不得已甚至是唯一選項時,這就是政府的問題。

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從以前的聯考制度到現在的多元入學、甚至每幾年就更改課綱到連學校老師都搞不懂,上學的意義跟實質價值是甚麼?大人們疲於奔命、孩子們也無法好好地靠著學習去讓自己跟家裡有翻轉的機會,每年投入的輔導人力、高關懷課程計畫及經費,最終也不過就是成為像這樣一本本看似有做事的成果冊,而不幸的故事依舊持續在這個世界、這片土地上繼續蔓延著。

還記得先前才跟一位今年即將國中畢業的孩子聊天、是一個不怎麼上課但其實是很有禮貌的孩子,閒聊之際他在說可能考慮去當麵包學徒,詢問說為什麼呢?他說因為那邊有認識的學長,以及可以學一門技術,這樣至少畢業後還有事做,因為在那之前他最常做的工作是物流,跟他一起工作的許多夥伴其實也是他的同學跟朋友,而他們都是半夜工作所以早上根本起不來到學校上課。聊天的最後給了他一個想法跟評估是,不管往後你要做甚麼工作,希望你能想起這個建議,就是這個工作如果到你老了還能不能做?如果可以,那就去找尋其他工作,不要輕易浪費你身體最健康、也是頭腦還能好好學習的時候。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avatar-img
布魯斯的心智訓練天地
22.3K會員
269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說到內捲這個詞,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是在看脫口秀的節目時,剛好是一位演出人員的主題,說真的用這兩個字組成來形容跟同事之間的競爭,其實蠻有意思的,就是很簡單明瞭又粗暴。
運動項目千百種;但哪個職業運動員不是處在訓練、恢復、飲食、比賽、受傷等等的幾個狀態下的無限迴圈;但是能從不同運動員身上,去見證到應用在人生的方向有所差異,相信這是聽現場講座最大的收穫、就先以幾個字來當作貫穿全場的主軸「只要呼吸,就有奇蹟。」
大腦在人們睡覺的時候其實還在繼續工作著,而其中的一個工作就是整理白天輸入在腦裡面的東西,就很像白天做了很多事,每件事都有一個檔案夾,而到了夜晚睡覺的時候它就開始做分類跟歸檔的動作,因此如果你/妳能讓它有效處理的話,那麼你/妳就能從中受惠,作者也就是透過這樣的前提跟邏輯而開發出這樣的作息模式。
「你/妳到底在想甚麼?怎麼會這樣咧?跟你/妳講過多少次了都沒有在聽?」 生活中或職場裡,應該或多或少自己、還是朋友、同事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吧?那麼你/妳選擇面對的方式是什麼呢?還記得曾經有聽過一個做法是跟我說「裝作沒聽到就好啦。」
由一個個的故事所構成;但在閱讀的時候有時候覺得是各自獨立的故事、有時候又會覺得在讀一本小說。這本書覺得適合暫時想要喘口氣、或是整理心情的人,當作放鬆時的閱讀選擇,作者在每個章節都能有那麼幾句、堆疊讓人覺得充滿人生道理跟哲學的文字,也許在看的過程中,你/妳也能找到幾句符合自己狀態的內容。
運動心理教練,顧名思義處理的是「心理」因素,不夠強大的心理素質導致表現失常、不穩定、卡關、停滯甚至退後。那麼心理議題不就是心態問題?想太多、不開心,那就一直給選手加油打氣、正能量的鼓勵不就得了?真能如此簡單好辦,就不會有那麼多選手因為心理素質議題而導致表現不佳、甚至退賽。
說到內捲這個詞,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是在看脫口秀的節目時,剛好是一位演出人員的主題,說真的用這兩個字組成來形容跟同事之間的競爭,其實蠻有意思的,就是很簡單明瞭又粗暴。
運動項目千百種;但哪個職業運動員不是處在訓練、恢復、飲食、比賽、受傷等等的幾個狀態下的無限迴圈;但是能從不同運動員身上,去見證到應用在人生的方向有所差異,相信這是聽現場講座最大的收穫、就先以幾個字來當作貫穿全場的主軸「只要呼吸,就有奇蹟。」
大腦在人們睡覺的時候其實還在繼續工作著,而其中的一個工作就是整理白天輸入在腦裡面的東西,就很像白天做了很多事,每件事都有一個檔案夾,而到了夜晚睡覺的時候它就開始做分類跟歸檔的動作,因此如果你/妳能讓它有效處理的話,那麼你/妳就能從中受惠,作者也就是透過這樣的前提跟邏輯而開發出這樣的作息模式。
「你/妳到底在想甚麼?怎麼會這樣咧?跟你/妳講過多少次了都沒有在聽?」 生活中或職場裡,應該或多或少自己、還是朋友、同事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吧?那麼你/妳選擇面對的方式是什麼呢?還記得曾經有聽過一個做法是跟我說「裝作沒聽到就好啦。」
由一個個的故事所構成;但在閱讀的時候有時候覺得是各自獨立的故事、有時候又會覺得在讀一本小說。這本書覺得適合暫時想要喘口氣、或是整理心情的人,當作放鬆時的閱讀選擇,作者在每個章節都能有那麼幾句、堆疊讓人覺得充滿人生道理跟哲學的文字,也許在看的過程中,你/妳也能找到幾句符合自己狀態的內容。
運動心理教練,顧名思義處理的是「心理」因素,不夠強大的心理素質導致表現失常、不穩定、卡關、停滯甚至退後。那麼心理議題不就是心態問題?想太多、不開心,那就一直給選手加油打氣、正能量的鼓勵不就得了?真能如此簡單好辦,就不會有那麼多選手因為心理素質議題而導致表現不佳、甚至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