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哭!」那些被我藏起來的情緒在長大後一一浮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那聲熟悉的:「不准哭!」

「不准哭!」中午到麵店買午餐,等待的時候,後方突然傳來很大的聲音。

只見一桌由父母帶一個約看起來約5、6歲的男孩,男孩正在哇哇大哭,哭聲迴盪整間麵店,而爸爸正在嚴厲地責罵:

「哭什麼哭!不准哭!」

男孩好像突然被爸爸的大聲嚇到了,馬上停頓3秒,但隨後可能是難以忍住委屈的心情,哭得比剛剛更大聲了。

而那位媽媽則是面無表情的吃著她的麵,好像一副「不關我的事」的態度,讓我一度懷疑她只是隔壁桌的陌生人來併桌。

當下我的心被小男孩的哭聲影響,感覺好揪心、好難過。

因為這場景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


小時候的記憶

印象中小學的時候,當時在吃飯,某一道菜不喜歡,

當時在場的姑姑叫我不要挑食:「吃下去,小孩子不能挑食。」

「嗚嗚..我好想哭...」原本只是有點撒嬌似的抗拒,我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著,不是那種想要真的要抗戰到底的叛逆。


我以為姑姑會有默契地,跟我開玩笑回答,例如:「猴~哭了會變花花臉哦!」「哭了那要吃兩碗餒!」之類的玩笑話。因為姑姑對我很好,我也常常跟她撒嬌、開玩笑。

但她突然很嚴肅的大聲斥責:

「不准哭!做錯事還敢哭!」


不知是不是因為衝擊太大了,因為姑姑之前從沒有這樣兇過我,

於是我被這麼一罵,反而真的哭了,先是臉頰脹紅發燙,

然後眼淚忍不住不停地從眼睛流出來,接著就是姑姑一陣責罵,

具體內容忘記了,但大概就是小孩子不能隨心所欲的挑食,不能想哭就哭,想耍賴就耍賴….等。


現在成人了,其實可以理解當下姑姑的擔憂,

她怕我被寵壞了,所以急著要導正我的觀念,出發點是希望我好。

但當下年紀還小的我,被罵的當下只覺得好委屈,

除了原本是玩笑話的梗沒有被接住(覺得好尷尬丟臉,好像走在路上看到熟人伸出手要跟他擊掌,結果對方根本沒看到那種感覺)


另一方面是,我不明白,為什麼難過的感覺上來時,不能哭?

因為難過的感覺,不是我能控制說要結束,就結束的呀。


我帶著疑問回到家,但我不敢問任何人,因為我們家裡的人,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為了怕家人擔心,很少有主動聊心事的時候。


家人間平常聊天,大多是聊生活一些瑣事,例如看到哪部韓劇很好看,哪間早餐店很雷……等小事,但很少有那種「媽,我跟你說,我今天真的好難過,因為……」這樣聊自己心情,聊自己發生什麼事的心境。


偶爾真的有一些重大事項,例如要換工作,才會提出討論,但也是就事情的利弊,對事物的觀點討論,也很少有深入談到有關情緒、情感層面的內容。


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朋友會跟家人聊心事,我感到很驚奇。

和家人聊自己和朋友吵架,被背叛感到受傷無助,

聊自己第一次失戀覺得傷心難過,

聊擔任班上幹部的壓力和成就感……

這些話題,在他們家中彷彿像喝水一樣自然,在我眼中卻覺得很難得,很稀奇,也很羨慕。


在我從小到大的環境,我觀察到了一些現象:

當有人哭泣,周圍的人會開始手忙腳亂,有的趕快找衛生紙要遞給他,有的會上前拍拍背安慰他。有的會開始說安慰鼓勵的話:

「沒事了,不要哭哦!」

好像大家看到他人哭泣,就會觸發什麼緊急警報,而當下大家的共同任務,就是把這個哭泣帶來的沉重氛圍轉化掉。當然這當中也包含著關心,但我們似乎習慣急著要把哭結束掉,或壓抑住。


進一步來說,我們似乎很害怕顯露被視為較負面的情形,像是悲傷、生氣、沮喪、焦慮等等。

但這些情緒明明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的,每當它出現的時候,許多人卻總是習慣用壓抑、忽視來面對。

我就是其中一個。


跟著我長大的信念

也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家裡的氛圍,都讓告訴自己:不准哭, 不知不覺在潛意識裡種下「哭是不好的」「哭是不對的」這樣的信念。 以至於我習慣了這樣忍住、壓抑的模式。


長大後,每當我感到難過想哭時,都會告訴自己不准哭,要搶忍住淚水,要堅強,特別是有其他人在的場合,更是要忍住。

有時還是忍不住哭了的時候,就會急著想要把情緒壓下來,想要趕快恢復冷靜。

甚至是開心感動的時候,忍不住哭了,也會很不自在的想要趕快收拾心情,叫自己要冷靜。


我唯一可以好好放心的哭的時候,是當夜深人靜,大家都睡了的時候,

我可以一個人躲在被窩好好的哭,哭完後再走到浴室洗把臉。


來自內心深處的提問:為什麼不准哭?

有一天,看著浴室鏡子裡,那個哭腫雙眼的我,

我問自己:

「究竟為什麼不准哭?」

到底是有哪條法律規定嗎?

為何哭泣那麼的不被允許呢?

如果從我童年經驗的脈絡去依循,不難理解,為何長大後的我,會總是習慣用壓抑、忽視來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這是最快的方式,可以立即呈現符合他們期待的樣子。

又或者說,因為害怕他人對我的眼光與評價,我盡可能避免帶給人麻煩與困擾。

(當時我的觀念是哭泣會帶給其他人和自己困擾。)


因為要處理情緒,並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不像數學有公式,每個相同題型帶入套用就可以有答案。

它是需要勇敢面對的真實自我,察覺那個藏在情緒底下可能沉寂已久的傷口,或是在過往經驗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是需要時間好好感受,自己的內在發什麼事了。


當自己的內在狀態也不健康時,是很難用健康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的情緒,能不被影響就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協助他處理情緒。


是需要深入同理,不帶批判、不帶著「應該要…」的態度看待。

是需要耐心傾聽、謙卑理解的。


因為這段過程並不容易,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緒。

所以對比下來,用忽視、否定來壓抑情緒,似乎簡單容易多了,又省時。


於是我從小到大,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

我把這些情緒鎖在內心的小房間,藏起來,就不會被人看到。

藏起來,就可以假裝它不存在,假裝一切都沒事。
藏起來,身邊的人就不會因此而擔心,而我可以成為那個讓他們放心又懂事的乖孩子。

這是我因應我的成長環境,自己形成的一套生存機制。

但是這長久以來累積結果,說明這樣面對情緒的方式並不健康。


壓抑情緒帶來的影響

1.不了解自己

就是當我發現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很自然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事。

我可以當一個很好的傾聽者,身邊的朋友也很喜歡跟我分享他們的心事,然而當有人問起:

「你呢?你最近好嗎?」

我發現我一時之間,很難好好敘述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知道我的內心有事,但無法具體的訴說出來它到底怎麼了,

有一種「我跟自己好像很不熟」的那種感覺。

而我其實很羨慕,那些可以對自己心事侃侃而談的朋友。


2.久久一次的大爆發

平時我的情緒很平穩,因為我特別害怕衝突,所以若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我喜歡用理性溝通的方式,試著找出雙方的平衡點,若再不行,我很常是妥協的那一方。

因為對我而言,若事情不是關乎自己很重要的價值觀,我覺得維持和諧的關係更重要。

所以身邊的人,大都會覺得我是溫和好相處的人,但這樣的我,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就是平時好脾氣的我,情緒一旦失控,我會做出連我自己都嚇一跳的極端行為。

例如:拿自己的頭用力撞牆壁,或是四處摔東西,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

就像火山那樣,平時處於休眠狀態,但久久一次就會來個大爆發。

身邊見識過這場面的人,都會驚訝的直呼這樣的我跟平常簡直判若兩人。



改變的開始是正視自己的問題

這些問題累積起來越來越嚴重,我的情緒失控頻率變多了,尤其在結婚後更加嚴重,甚至影響我的工作效率,而最無辜的受害者,是我的另一半。


他很常在「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的情況下,為了安撫我而各種道歉(但其實問題不在他身上),或是想盡辦法試著在我情緒低潮的時候,說些打氣鼓勵的話,讓我感覺好一點。

例如:

「我們打起精神來,我相信你可以的!」
「我們專注於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不要讓這些事影響你的心情。」


但在情緒當下的我,甚至連這些安慰的話語,也感覺是一種壓力,


一種「我的情緒給對方帶來負擔」的壓力;

一種「我必須要趕快好起來」的壓力。


我甚至一度認為他是在「鼓勵式的說教」,因為其實這些觀念我都理解,

但當我在情緒中,這些話語突然變得像是一把利劍,刺痛我的心,

提醒我那些「我知道道理,但卻沒有能力達到的境界(例如正向思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更加深我對於無法控制自己的無力感


就像之前文章提到的,我的完美主義,會讓我在心理刻畫一個理想的我。

而當我發現我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我會感到無比絕望。

甚至有很多很極端負面的思考,一夕之間湧上來。

例如:

「我糟糕透頂。」
「我一事無成,我是個累贅。」


直到這幾年,我才開始好好正視自己的問題:

原來我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我從來都在壓抑。

原來我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甚至長久以來我都在否定真實的自己。


我以為這些情緒被壓抑久了,會自己稀釋掉,甚至自動消失,

但其實被壓抑的情緒沒有消失,而是透過其他方式跑出來。


我想了很多,決定好好了解一下,哭泣對於我們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我想要重新好好了解真實的自己。


哭泣的意義

我查了網路上的資料,看到維基百科裡解釋:

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

哭應該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科學認為哭對人的心理人體等都有保護的作用。

之前看到蘇予昕諮商心理師在Youtube頻道上的影片「心理師教你 如何好好哭

裡面提到有關哭的許多知識和觀念,並且提供我們如何好好地哭。


看完覺得收穫很多,蘇心理師好像一個溫暖的前輩,也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每句話都講到我的心裡,讓我覺得自己不孤單,以下分享幾個學習到的重點:


小嬰兒一出生,覺得不舒服、覺得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哭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功能,而不哭是後天的壓抑。

小嬰兒一出生,覺得不舒服、覺得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就好比身體累了會打哈欠,鼻子癢了會打噴嚏,當心裡有較激動的情緒,透過哭表達宣洩出來,是身體很自然的反應。


很多人會把哭泣視為一種脆弱、沒有能力、不成熟的表現,認為哭就代表不堅強,甚至傳統觀念認為男生更不應該哭,應該要展現剛強、無所畏懼的樣子。


但哭泣真的是脆弱、沒有能力嗎?

「哭泣不代表脆弱,反而是你有勇氣直面脆弱的自己。」-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沒有人是完全沒有軟弱的一面的超人,當我們越能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就越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問題。

而當情緒沒有被好好釋放,它並不會消失,反而會透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許多男生因為社會對自己的期待,無法好好地哭泣,轉而透過憤怒、攻擊,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害怕的情緒。



情緒性的眼淚幫助身體排出不舒服的激素

哭可以幫助身體排毒

哭也有排毒的功能,情緒性的眼淚,比一般眼睛進沙子那種物理性眼淚,多了壓力賀爾蒙、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幫助身體排出不太舒服的激素。

另外,情緒性眼淚也有較多蛋白質,所以比較厚重會留下淚痕,讓身旁的人較容易注意到而主動給予協助。



哭完後比較好入睡。

哭可以幫助放鬆、好睡

當我們哭泣,會讓大腦的交感神經放鬆,而提升體內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以哭完後會比較容易感到放鬆、壓力被釋放、也比較好入睡。




每個眼淚都代表真實的你,每次哭泣都是認識自己的機會

很喜歡蘇心理師裡面提到一句話:

「眼淚的出現一定有想要提醒我的訊息,要讓它流出來我才聽得見。」

眼淚是代表最真實的你,透過哭泣,幫助我們直面自己的內心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而當我們越接納自己的每個狀態,就越有力量活出自己原始最自在的樣子。



練習不帶評價的哭

在影片中蘇心理師提到,很多人在哭泣時,會一邊哭一邊自責:

「我怎麼這麼沒用,我怎麼還在為了這個難過?」

這樣哭完後不但沒有釋放情緒,反而讓心情更糟了。

蘇心理師鼓勵我們,練習不帶評價的哭,讓自己好好單純的哭泣。

透過這個眼淚和自己好好對話,擁抱受傷的自己。


影片中還有分享如何好好地哭,包括事前預備、哭之後可以做哪些事,幫助自己更完整了解、探索自己內在,非常鼓勵大家可以去看影片👉:「心理師教你 如何好好哭



改變永遠不嫌晚

當我開始下定決心,想要改變自己處理情緒的模式,想要改變自己看待自己的態度。

練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練習好好愛自己,而這過程老實說並不容易。


我時常感覺自己沒有任何改變,例如:遇到挫折一樣容易責備自己;面對要完成的事還是依舊焦慮;在想哭的時候,仍然習慣的趕快壓下來不想被發現。

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有比較進步,好像可以接納各種狀態時,過幾天卻又讓我陷入討厭自己的念頭中。有種往前五步,卻又退後兩步的感覺,進步緩慢。


但某天我突然心裡冒出想法:

「這樣的狀態不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嗎?練習接納每個狀態的我,練習不管在什麼狀態中,不評價自己。」

當我們願意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每個人的改變,都是認識自己的旅程,沒有所謂應該要快或慢。


願我們都找到那個最初單純的自已,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因為發現自己有嚴重完美主義拖延症,所以不斷找尋可以解決改善的方法,這裡會記錄對於完美主義,我所蒐集到的資料、我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還有我在面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拖延症的心得與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篇內容繼續分享書籍【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讀完後一些心得感想 剛好讀到選擇困難這個主題,我真是心有戚戚焉呀! 書裡提到有關選擇困難,是源自於害怕後悔,人們在選項一多時,會感到過度疲勞,並且容易出現選擇困難,若為了枝微末節的小事花費許多時間猶豫,無形中就會花費很多精力,
「總之先開始吧!」這是〈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這本書,裡面的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這本書內容是有關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過度擔憂。 看到書封面提到這幾個特質,都是自己有的問題,立刻決定借來看。書裡面用很淺顯易懂且溫暖的口吻,幫助我們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問題,並且給與很實用的日常
我知道自己一直有拖延的問題,但在出社會以前,我沒有意識到其實我的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有很大關係。我的完美主義比較像是「害怕不完美」的類型,因為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害怕讓其他人對我失望,所以會帶著一種「我必須要努力完成」的態度去做每件事,每件事在我內心會有一個,我想像它最終理想的狀態。
我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但就是「停住了」 我感覺到心很浮,很焦慮,無法安靜下來好好完成目標。 一開始只覺得就是拖延症,也沒有想太多,因為知道自己個性本來就很拖,(我就是會在開學前一天才瘋狂趕暑假作業的人XD),但隨著時間一久,這個問題影響我許多層面,我試著去挖掘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大概理出幾個原因:
此篇內容繼續分享書籍【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讀完後一些心得感想 剛好讀到選擇困難這個主題,我真是心有戚戚焉呀! 書裡提到有關選擇困難,是源自於害怕後悔,人們在選項一多時,會感到過度疲勞,並且容易出現選擇困難,若為了枝微末節的小事花費許多時間猶豫,無形中就會花費很多精力,
「總之先開始吧!」這是〈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這本書,裡面的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這本書內容是有關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過度擔憂。 看到書封面提到這幾個特質,都是自己有的問題,立刻決定借來看。書裡面用很淺顯易懂且溫暖的口吻,幫助我們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問題,並且給與很實用的日常
我知道自己一直有拖延的問題,但在出社會以前,我沒有意識到其實我的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有很大關係。我的完美主義比較像是「害怕不完美」的類型,因為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害怕讓其他人對我失望,所以會帶著一種「我必須要努力完成」的態度去做每件事,每件事在我內心會有一個,我想像它最終理想的狀態。
我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但就是「停住了」 我感覺到心很浮,很焦慮,無法安靜下來好好完成目標。 一開始只覺得就是拖延症,也沒有想太多,因為知道自己個性本來就很拖,(我就是會在開學前一天才瘋狂趕暑假作業的人XD),但隨著時間一久,這個問題影響我許多層面,我試著去挖掘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大概理出幾個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第一次和我關心的小朋友去參加天使樹快樂營,坐兩班車到彰化市,帶孩子去吃麥當勞。他告訴我,那是他第一次吃麥當勞……,我心中覺得心酸。他在報名時得知可以有烤肉吃,就非常開心說:「一定要吃很多、很多。」結果當天有很多孩子陪他一起玩,就對烤肉不感興趣了。   他約5歲回到新X村,因為會罵髒話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去吃飯!」呂婉像是鼓勵似的將她往爺爺的方向輕推。 「媽媽說我不乖,不可以吃飯。」小女孩露出半邊傷痕纍纍的臉龐小聲的說。 「小孩吃飯才會長大!什麼狗屁媽媽,亂講一通……聽爺爺的,爺爺說一定要吃早餐。」他看著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先是心疼的破口大罵,發現嚇到小女孩,連忙擠出一個自認為最慈祥和藹的笑容。
Thumbnail
 「媽媽,我明天不想上學。」小一的兒子在睡前跟我說。 「不行。是因為明天要考期中考嗎?」我回答,兒子開始哭。 「因為我沒有同學想要的恐龍卡,同學會打我。媽媽我可以轉班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第一次和我關心的小朋友去參加天使樹快樂營,坐兩班車到彰化市,帶孩子去吃麥當勞。他告訴我,那是他第一次吃麥當勞……,我心中覺得心酸。他在報名時得知可以有烤肉吃,就非常開心說:「一定要吃很多、很多。」結果當天有很多孩子陪他一起玩,就對烤肉不感興趣了。   他約5歲回到新X村,因為會罵髒話
Thumbnail
三歲的小孩不但會哭,而且會鬧,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對吧?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我的忍耐力總是不夠用,特別是在自己也承受壓力或勞累的情況下,最終,孩子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Thumbnail
「去吃飯!」呂婉像是鼓勵似的將她往爺爺的方向輕推。 「媽媽說我不乖,不可以吃飯。」小女孩露出半邊傷痕纍纍的臉龐小聲的說。 「小孩吃飯才會長大!什麼狗屁媽媽,亂講一通……聽爺爺的,爺爺說一定要吃早餐。」他看著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先是心疼的破口大罵,發現嚇到小女孩,連忙擠出一個自認為最慈祥和藹的笑容。
Thumbnail
 「媽媽,我明天不想上學。」小一的兒子在睡前跟我說。 「不行。是因為明天要考期中考嗎?」我回答,兒子開始哭。 「因為我沒有同學想要的恐龍卡,同學會打我。媽媽我可以轉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