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用心理學解說童話的書《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

raw-image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以及解釋心理學名詞,並提到其他例子或是實驗,以下舉出書中三個故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

為何沒人要買小女孩的火柴?和旁觀者效應有關

指的是目睹困境的人愈多,實際站出來幫忙的人反而愈少,因為大家都覺得「就算我不行動,也一定會有人伸出援手」

如何解決?

1.讓他人感到到「眼下情況危急」,少女維持面無表情的姿態走在街上,可能就會讓人不認為情況危急

2.與其向不特定的多數人求助,指定某個人請求幫忙,例如「那位帶著紅圍巾先生,請你買一點火柴吧」

書中也建議,在了解旁觀者效應後,以後在看到他人有危難,與其想著總會有人幫忙,不如主動先出手

⬛雨傘商人與草鞋商人

這個故事是說有兩個小孩,一個賣雨傘,另外一個賣草鞋,他們的母親在晴天擔心傘賣不出去,在雨天擔心鞋賣不出

後來有人跟這個母親說「只往壞的地方想,當然會陷入焦慮。來,換個角度思考吧!下雨的話,雨傘會大賣;天晴時草鞋受歡迎」

對應到心理學的「框架效應」,指雖然情況一樣,但根據著眼地方不同,行為和心情也會發生改變

後續也提其他例子,例如

奧運得銅牌的人,常常會比得銀牌的人還要開心,因為得銅牌會關注在獎牌,覺得幸好能得到銅牌;得銀牌則會關注在金牌,覺得原本可以得到金牌的

「失敗率百分之一」和「成功率百分之99」兩者給人感覺不同

而框架效應的部分,讓我想到打折的概念,例如A商品「原價100元,打九折 VS 原價100,省10元」以及B商品「原價10000,打九折 VS 原價10000,省1000元」,兩者給人感覺就可能不同

⬛父子騎驢

父子騎驢的故事,是有父親和兒子和一頭驢子在路上,都不騎驢子,被人說傻;兒子騎,被人說不敬老;父親騎,被人說缺愛;兩人都騎,被說讓驢子太累沒良心

書中兩個心理學例子做解釋

基本歸因謬誤:解釋他人的行為時,低估外在的情境因素,且高估了內部因素的影響。

行動者-觀察者偏誤:在解釋某些行為時,假如自己身為當事者,就會覺得「很大一部分是受環境影響」;但若站在觀察者的立場,就會認為是「當事人的性格所致」

因此村民們在對父子做出評價之前,應該先想想:「他們選擇用這種方式前進,應該是有理由的吧!」

這則故事帶給我啟發,在看到他人行為時,也可以先去想想看對方處境

例如以前國高中時,有某些老師看到學生在上課時睡著,會說他們不堅定、不禮貌、無視老師?

這時可以想想看學生的處境,很多同學放學之後還要上補習班,補習補到九點多,晚上回到家可能已經十點多,然後要寫作業、準備考試、刷牙、洗澡等,然後就忙到快要1點多才睡,躺在床上後一段時間後才能睡著,隔天學校要7點多到校,常常6點多或7點起床,總共只有睡5~6個小時

這樣到學校當然會沒有精神,在精神狀況差的情況下,要上課、寫功課、閱讀等成效都會變差,很容易想要睡覺,受到的外在情境影響很多,而非學生要不禮貌或無視老師。台灣的上課時數,在全球算是數一數二多的

也可以用目標和方法做思考,老師和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在學習達到良好成效,但精神狀況很差,學習效果都會變很差,反而難以達成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上課是一種方法,自行練題目、讀課本和講義、到補習班,也都是方法,過程中有良好精神狀態也十分重要

⬛總體心得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為故事賦予新的意義,提供讀者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這帶給我的啟發是,隨時代演變,對於以往故事或事件,我們也能用不同學科的視角,以及新的研究方式,賦予新意義和詮釋,例如探討故事的傳播過程、故事中的科學、以現代角度探討情局合理性等,新研究方法則例如用電腦疊圖分析、老照片人臉辨識、對文獻做斷詞等

⬛總心得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為故事賦予新的意義,提供讀者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這帶給我的啟發是,隨時代演變,對於以往故事或事件,我們也能用不同學科的視角,以及新的研究方式,賦予新意義和詮釋

例如探討故事的傳播過程、故事中的科學、以現代角度探討情局合理性等,新研究方法則例如用電腦疊圖分析、老照片人臉辨識、對文獻做斷詞等

可以閱讀他人作品和研究,也自行思考和賦予詮釋和創作

例如這本書對於這些童話去,用心理學看待,那我們對於過去種種,包含聽到的各種故事、接觸的各類作品、自己的各種生命故事等等,也都能夠去賦予新的意義,然後以此來創作,這同時是重溫,也是一種創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