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跨界溝通力的講座解答了許多我兩年前創業以來心中盤旋不去的疑惑,因為我是大學畢業後就創業,而身邊的同事大多是四十歲左右,在職場當中已有將近二十年的經驗,因此如何使他們願意聽我說話、相信我作為 CEO 的決斷,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講座當中,老師對於能夠取得信任的溝通方法做了非常的細膩的拆分,首先由權威開始,再到認知的拉近與利益的整合,讓我之前從不同書籍與文章當中看到的隻字片語能夠有架構性的組合起來,成為溝通遇到阻礙時的一套完整解決方案。這與我在創新思維力講座後心得中提到的很像:也就是 RYLA 的講師們教的通常是一套「方法論」,而不是很多零碎的「方法」,這讓我們能夠清楚知道遇到溝通困難、要想出新點子時沒有靈感等這些情境下,可以如何先從「方法1」嘗試,如果不成功,就試「方法2」、「方法3」,並且對於這些解決方向之間為何有優先順序也有清楚的解說。事實上,我從大學畢業以後聽過的很多演講,都是一邊滑手機一邊打發時間,但是 RYLA 目前的三個講座我都很有興趣的聽完,並且直接有在生活中、職場上如何應用的啟發,真的感嘆 RYLA 講師的素質非常的高,也很用心在帶給我們的演講上。
雖然講師是從「專案經理」的角度出發,與我從「新創 CEO」的角度出發會遇到的困難有很多不同,但是關於借用權威、溝通利益等方向的介紹都讓我有不錯的感觸,也是我之前有嘗試過,但還不熟練的方法。整體來說,我認為最深刻的啟發是「溝通像攀岩一樣是一個過程」這點,當我們與想法不同的人進入交談時,想的不應該是「我要打敗對方」、「我要讓對方知道我是對的」,且在交涉當中落於下風,或未達到所預期的目的時,也不必想著「我失敗了」、「這場對話真沒意義」,而是可以積極的去想在這次對話當中找到哪些新的資訊,知道對方有哪些先前我自己未意識到的想法,而能夠成為下一次對話的墊腳石,以至於能夠在多次的對話當中,越來越了解對方、越來越知道雙方認知的出發點有何不同、想要的作法為何相左,而能夠在攀岩過程的最後達到「共識」。這就是「協調」的精髓,也是「協調」要如何做到「跨界」的一種質的昇華,對於我未來公司做到跨國時,要跟更多背景更不同的同事共處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體悟,希望我也能夠在跨界的協調力上,與 RYLA 的夥伴們時時精進!
#ryla
#青年國際經理人
FB/IG:@ryla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