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童話心理新解03—《快樂王子》看見別人的缺乏,看不見自己的匱乏

快樂王子是一座雕像,身上貼滿金箔,兩眼是藍寶石,佩劍上有顆大大的紅寶石。為了幫助她們,快樂王子請求小燕子作他的使者,將他身上的值錢物送給城市內的貧窮人。快樂王子將身上值錢的東西都送人後,就剩下灰質的銅身了,而協助他的小燕子本來該去避冬的,也在氣溫驟降時掉在王子腳邊死了。燕子生命消逝,快樂王子鉛造的心也跟著裂開,是個悲傷的故事。

快樂王子並非真的快樂,因為他燃盡自己照亮別人,他敏感他人需求,當他人發出哀苦的情緒訊號,就會立即反應與關心,養成「看見別人的缺乏」的使命,並疲於撫平他人的情緒困擾,忽視了自己其實也欠缺照顧。

「看見別人的缺乏,看不見自己的匱乏」,你也有這樣的狀態嗎?讓我們來聽聽看心理師的童話心理解析。

快樂王子是一座雕像,身上貼滿金箔,兩眼是藍寶石,佩劍上有顆大大的紅寶石。

快樂王子看到一個女裁縫師,她的兒子病了,身無分文不能為他醫病,只能餵他喝河水;快樂王子看見一個劇作家正趕著寫劇本,可是天氣冷得使他無法動筆;快樂王子看見一個賣火柴的女孩,不小心把所有火柴都掉水溝,不能再賣,要是空手回家,她會被父親責打。為了幫助她們,快樂王子請求小燕子作他的使者,將他身上的值錢物送給城市內的貧窮人。


熱心助人的她

這位個案讓我印象深刻,初次見面是下午四點,沒想到她第一句話是說…

「心理師你還好嗎?談這麼多個案你一定累了吧…」

她開口不是說自己的事,是做了我心理師該做的事。她觀察的很對,我差點就回應「還真的是很累…」

她是來談焦慮、失眠的,不過現實上她負責的事也很多,她是組長,公司給的業務目標要管,也要照顧組員間的合作與個別情緒。例如關心他們有沒有吃早餐、感冒好點了沒不要太勉強、工作有沒有困難…她主動了解每位組員的家庭背景、性格心情,她總能敏感到他們身體不舒服、跟情人吵架、誰跟誰不對盤等等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的苦衷,替他們感到哀傷,積極地提供協助。她焦慮失眠的原因,簡單一點說,就是累垮了。


看見別人的缺乏,看不見自己的匱乏

她給人的形象是幹練又溫柔的強者,無論如何她總是能找到辦法解決,然造就她如此強悍的背後,卻沒有一張支持與安全的家庭網。

她的父母都在,但情緒面不成熟,過去她發生什麼事回家哭訴,他們習慣說「那一定是你做了什麼才會被怎麼樣…」或「算了啦,不要理對方就好,你閃遠點…」。她從小沒有得到情感上的回應與照顧,是安全感的窮人,但她都想成是自己「還沒有做對什麼」,於是她讀心理學、磨練社交、自我成長,全力照顧家人及同事,她想知道什麼是正確關愛父母的方式,這樣就能得到他們的回應了吧。

她變得情緒敏感,當他人發出哀苦的情緒訊號,她會立即反應與關心,養成「看見別人的缺乏」的使命就出現了,她疲於撫平他人的情緒困擾,忽視了自己匱乏的生命正在變灰。

我想到了童話《快樂王子》,根本是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故事,快樂王子將身上值錢的東西都送人後,就剩下灰質的銅身了,而協助他的小燕子本來該去避冬的,也在氣溫驟降時掉在王子腳邊死了。燕子生命消逝,快樂王子鉛造的心也跟著裂開。市長相當現實,看見雕像不再美麗,便把它拆下來放到熔爐裏重塑,只剩下快樂王子的鉛心與僵硬的小燕子一起擺在廢物堆上,是個悲傷的故事。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快樂王子》的角色鋪陳其實很有意思,童話前段說到王子雕像是依某位生前不知道何謂悲傷、何謂眼淚的王子形象所打造。王子住在禁止憂傷的王宮裏,於是被稱為「快樂王子」。打個岔,王子其實不算真正快樂,因為他沒體會過悲傷,沒有正負相對的情緒,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王子死後,朝臣們為他建造雕像,高高在上,使他可看見城中所有事物,但也因此看見了自己城市的醜惡和悽慘,出現了從未出現的悲傷,王子開始哭泣,感染了燕子,他請牠幫忙濟貧。王子的行為可以說是憐憫,但也可以說是反向的心理彌補。

幫助別人是好事,然因此看不見自己的匱乏則是種心理防衛。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我覺得個案就是《快樂王子》,她一眛對他人付出,燃盡自己,某種程度在逃避當時沒被照顧的童年,又某種程度地救贖自己,看別人得到滿足就好像當年的她被接住一樣。只是代價太大了,身心終會崩潰。


看見自己的需求,停止過度付出,平衡地「我好你也好」

我把《快樂王子》的故事與聯想告訴她,說王子雕像是她,小燕子也是她,默默付出,最後卻孤獨地死去,真令人悲傷。幸好故事還有好的結尾,因為上帝看見了,「上帝吩咐天使,把城中最寶貴的兩樣東西找來。天使向上帝呈上小燕子和王子破裂的心。上帝對天使的選擇讚好,下令兩人在祂花園裡永遠歌唱。」

我說,「天使」是心理師,我負責向「上帝」呈報,而「上帝」是現在的你,必須由你賜予他們一席之地。我們一起看見他們,給予應得的讚賞與肯定,不讓這樣的事繼續失衡。

每個人都要練習看見自己的需求,停止過度付出,遵守「我好你也好」的原則。

我請她先練習表達自己,說說她的觀點、感受、愛與被愛的故事,面對那個匱乏的孩子,有人聆聽與期待,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後續我們來探索:「發生了什麼事,讓你不能/不敢看見自己?」


如何探索自己的需求?檢視情緒

如何看見自己的需求?如果毫無頭緒,可以試著從「擔心」、「害怕」或「恐懼」三個感受先做簡易探索。試問如果要談脆弱的那一面,你會有何種感受冒出?

1.『你會感到擔心嗎?』

擔心被拒絕、說錯話,結果沒有人要聽?

這可能是社交學習的議題。

2.『你會感到害怕嗎?』

害怕自己不被喜歡、沒有功能,根本不會有人關心?

這是需要探索安全依附的議題。

3.『你會感到恐懼嗎』

曾經你說了什麼卻遭受暴力對待,便不敢再說?

這是過去創傷需要療癒的議題。

以上都是成長過程中「被遺漏了什麼」,而不是「你做錯什麼所以得到處罰」,請找信任的人或心理專業再進一步討論,一起理解「發生了什麼事,讓你不能/不敢愛自己?」


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管困難重重,已經成人的你仍可以回頭正視匱乏,照顧自己,真正的快樂王子應該是「我好你也好」,不必做多餘的事。


#本文非真實個案,為小說題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