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第151本《魚翅與花椒》:又香又麻又違反保育的美食

國際川菜權威扶霞的飲饌起點

Fuchsia Dunlop (扶霞.鄧洛普).貓頭鷹出版.三版2023/02.鍾沛君譯.

我看的這本的封面

我看的這本的封面

推薦給:

❦ 好奇一個英國女子為何會瘋狂愛上中國菜,自詡為四川人的人!

❦ 想透過她人視角來了解中華料理奧妙之處的人


我終於吃(看)到這本《魚翅與花椒》了!2012年初版,2017年二版,我看的是2023年出版的第三版;我不太清楚每個版本的差別,但可以確定的是,作者扶霞從SARS前就到中國研究中華料理,並撰寫書冊紀錄這些飲食研究,而此書時至今日仍可再次三版!可見"世人"多麼想透過她窺見中華料理之奧妙。

一開始,我自認為我有贏過扶霞的地方,至少我是華人,但就是這樣"理所當然的忽略",我反而不會刻意去深入體驗及確認中華料理的奧妙。有時候,就是要有一些彷彿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有心有身有力地願意去研究某些奧妙,然後,這些奧妙才有機會更有效率地公諸於世,例如科學家們做的研究,以及扶霞的這本《魚翅與花椒》。


只是,為什麼書名叫做魚翅與花椒?

我在書中沒有看到她的說法,但我猜測,魚翅,表示中華料理一向為"外人"所驚奇的"什麼都能吃"的食材之一,能夠端出魚翅的宴客人家,表示是"有辦法的人家",這樣引以為傲的傲慢能力,對應現代保育概念的衝擊與反撲,夠有話題及代表性。書中提到,

飲食是中國社交關係的核心,用昂貴的料理招朋友和生意伙伴,不只表現你對他們的尊重以及帶來交際的歡樂,也讓這些人建立起也许能延續數十年的「關係」 。
在宴席上招侍排翅,你的客人就知道你是「有料」的。請一位有影響力的官員吃排翅,運氣好的話,他就會覺得受到了款待,未來在你需要的時候會記得幫你一把。
互相宴請頂級料理已經是一種行之有年的微妙賄賂體系 。

扶霞說為避免爭議,她不吃魚翅。


花椒,那絕對是扶霞的中國故鄉---四川的超級代表!那香啊~那麻啊~那花椒入舌後續在每個人不同基因作祟下帶出來的鹹、酸、鮮、苦!至少在我心中,花椒的辛香料女王,書名有"花椒",絕對可擄獲我心!

此外,我敬佩扶霞有勇氣嘗試那些"中華特有料理",而且她還會仔細地描寫廚師準備食材及料理的過程,如何扒皮、如何放血,如何添加調味料……

  • 豬腦:吃起來像奶黃醬那樣軟,味道濃厚得嚇人。
  • 兔腦殼(就是去毛的兔頭):頰邊肉絲滑濃邪、眼球入口即化、兔腦多層次的軟嫩。
  • 蛇肉湯:蛇肉鮮美、湯清甜。


扶霞在數章的最後,都有留下『一道菜』,包括食材的份量、醬汁材料、料理的步驟,及一些小細節,例如,「上菜時每位客人的碗裡都要有雞肉、木瓜,還有高湯。」「豉汁蒸鳳爪也可以像飲茶點心的做法,把雞腳放進小蒸籠裡,灑上辣椒片保溫,想吃的時再吃。」我知道,扶霞她是真的會做中國菜的。

而且書中還不時穿插許多與食材相關的詩詞典故,這真奇了,扶霞她不是來學中文和中國菜而已嗎?為什麼她還會這麼多古代與食物相關的詩詞?例如,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隨園食單》的「粥」篇,以下為內容摘錄:

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我真的很敬佩扶霞,我贏她的,應該只有中文字寫得比她快而已吧?!



☙ ❦ ❧


我堅信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最成熟的烹飪文化,而我的心願就是西方世界推廣它,讓西方人也能欣賞到這樣的文化。

我希望中國人能夠以自己所擁有的傳統飲食文化而自豪,尤其是鄉統的養生飲食這方面。在速食文化的興起,家庭料理的衰微,以及世界各地因現代西式飲食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疾病患者數量暴增,可以說中國人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傳授給西方人。

因此,我希望,除了西方世界能對中國豐富且超群的飲食文化有更深的感悟以外,中國人自己也應當認識並肯定中國烹飪寶藏的豐富,並且盡力地傳承給下一代。


☙ ❦ ❧


四川菜(川菜)就是中國菜裡的辣妹,既大膽又抹了胭脂,妙語如珠而且有百般風情。「每道菜都有自己的特色」他們說:「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你用最普通的食材就可以創造奇蹟,用豬肉和茄子做的簡單料理就能讓味蕾讚嘆不已。這就是四川菜了不起的地方:在平凡中創造不凡。


☙ ❦ ❧


有時候我對某種食物的保留態度,會僅僅因為喝醉了就棄守防線。


☙ ❦ ❧


我堅抹要看到我買的魚和雞在我眼前被宰殺,這樣我才能確定牠們夠新鮮.我也可以漠然地看賣鱔魚的小販屠殺我的午餐。雖然中國人對動物的態度依舊讓我困擾,但我認為至少這是種誠實的態度。

在我的故鄉英國,肉食餐點背後飄散的死亡惡臭是個罪惡的祕密,大家買的肉看起來都很安全衛生,但動物其實是在擁擠狹窄的籠子裡受苦。

而在中國,你看得到「肉」代表什麼,這裡毫不避諱;你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情況下自己選擇要吃的。


☙ ❦ ❧


我一直覺得諷刺好笑的是,相對於我的同胞都覺得中國人是未開化的雜食性民族,吃的都是蛇啊、狗啊、睪丸之類的,中國人也回敬了我們相同的不屑。對覺得我們沒有文明,吃的是幾乎無法入口的簡陋生食。


☙ ❦ ❧


身為課堂上的異鄉人,我發現自己學習的不只是烹飪的理論與實作,也吸收了某些中國人想像味道的方式。在潮溼的冬天,我知道自己應該要吃比平常更熱的食物,所以我會在早餐的餃子裡多加一湯匙的辣油;我也發現酸味可以讓我在夏天的悶熱中提振精神。

我學會說在愛情裡嫉妒的人是「吃醋」。

當然我也了解「吃苦」是對於生存的悲傷與艱難最好的形容。

學習中國的烹飪語言,就某部分而言也是學習生活的語言。隨著我愈來愈深入烹飪研究,我也發現我不只是在做菜;就某方面來說,我也是在用中國人的方式思考


☙ ❦ ❧


最主要的癥結在於口感。口感是西方人要學習欣賞中國食物的最後一道防線。跨過這條線,你就真的進入了中國美食領域。但跨過這條線卻是一場瘋狂的旅程,會讓你直接面對你最惡劣的偏見、童年的恐懼,也許還有佛洛伊德派的偏執症狀。這過程會讓你覺得不舒服、困窘,有時還會讓你的同胞以幾乎毫不掩飾的嫌惡態度對你。

好好思考一下英文裡用來形容中國美食家稱頌的口感的那些字:軟骨的(gristly)、滑溜的(slithery)、黏滑的(slimy)、脆口的(crunchy)、濃膠質的(gloopy) 對西方人來說,這些字眼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聯想到身體的分泌物、用過的手帕、屠宰場、壓扁的兩棲類、橡膠靴裡溼答答的腳,或是摘萵苣時一碰到蛞蝓馬上縮手的驚嚇感。


☙ ❦ ❧






【👁‍🗨藝術人文美食學

🔮小昕藏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香辣麻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