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評論計畫─編號301-400之6大數據:
1. 時間:2021年7月3日~2023年1月12日。
2. 歷時:559天,平均5.59天一篇。相較第201~300篇的6.9(天/篇)減少131天。
3. 生產力:以月計(19個月),最高為今年6月、10月各8篇,最低為前年12月2篇(忙著看跨年小說《2666》)。最新紀錄是2023年1月,13篇(成為全職寫作者?)。
4. 最夯評論:2021年7月17日的〈16歲的我〉。
5. 種類前三排名:書籍32篇、心情24篇、電影16篇。
6. 系列作(係指3篇以上探討相同議題之評論)(1)睡眠:〈從《為什麼要睡覺?》談睡飽睡好是基本人權〉、〈改善建築體系,從睡飽睡好開始〉、〈從《睡眠的方法》談未思之思〉。(2)存有與時間:〈從《存有與時間》談此在之文化資產性(上)〉、〈從《存有與時間》談此在之文化資產性(下)〉、〈公務員如何跳脫日常性、非本真性的存在〉。(3)公務職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給公部門的留才建議〉、〈公務員的生活側寫〉
同樣先恭喜自己踏上新的里程碑-「四百」,前年(2021)7月1日完成「三百」時,正處於疫情全國三級警戒期間,當時於第二辦公室異地辦公,直到7月27日全國降至二級警戒,8月3日才取消異地辦公,四百便是在疫情中逐一完成。工作上,除了支援疫苗接種,還承辦了「中原營區設施群修復工程」之規劃設計監造及工程施工(今年2月8日竣工)、與部分「延平路日式宿舍」規劃設計監造及工程施工(今年2月9日竣工)。生活上,歷經打疫苗、確診、PCR、居隔,去了趟馬祖與澎湖並爬了久違的大山(池有山+桃山)。學業上,修了「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德希達的《場所論》」、「結構主義」、「呂格爾的《歷史與真理》」,參加了「《尼克馬可倫理學》線上讀書會」,及四場研討會發表四篇論文。「三百」到「四百」最大的差異便是成為了博士生,本文將分享哲學博士生的日常與挑戰。
博士班與碩士班最大的差異或挑戰在於-需要更自主的學習與研究。博士班不管在課業內容、報告作業次數都較碩士班深且廣。博士班的日常就是上課、閱讀、報告、書寫的循環,每週都有文本閱讀進度,需課前閱讀預習;先試著自行抓出文本的重點(問題意識)、論點或疑問處,如此才能在課堂中與老師、同學們所抓的文本重點、論點相互對照並討論,以此發現自己未讀懂之處及檢視是否有掌握到或遺漏掉文本的重點、論點。抓住文本的重點、論點之所以重要在於,哲學文本之論證常常相當迂迴、反覆或參雜看似日常使用的詞卻是表達完全不同概念的用法,如:「感性」,哲學的感性常是指感官經驗而非一般情感豐富的感性。或自創概念,如:海德格的「此在」。若未抓住文本的重點、論點將迷失在文本中而誤讀,甚至不知道為何哲學家要如此論述。
課後當天習慣和內人分享上課心得,一方面迅速回憶課堂中的內容,另一方面試著以自己的話重構內容,讓一般人也能聽得懂,以檢視是否真懂或還須詳述、釐清之處。課後還需整理筆記與閱讀老師提供的資料,作為期末報告的內容,及閱讀接下來的文本內容。
博士生的日常不只是閉門造車,作為一位知識份子,更需要關心時事,並試著從專業中提出不同的觀點,與社會對話。因此,除了課堂報告,亦需不斷地書寫,如:投書、發表論文。以此系統化、精緻化思想,並練習將哲學活用到日常寫作或生活實踐中。知識需要活用,才能對人生有所幫助,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和他人討論(內人始終是第一讀者)和觀察生活(在不疑處有疑),以此不斷磨練、菁化思想。
最後,博士班的訓練不只影響了寫作,亦影響了閱讀;能夠寫出更言之有物的文章,以及讀懂過去認為艱澀難懂的文本。重要的是持續書寫與閱讀,以道家的說法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精神,平常不會展現,唯有通過不斷修練身心,才能展現精神,與道相契合(精神從道來,又返回道)。書寫與閱讀,讓我走出自身、看見自身、認識自身、再返回自身。
202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