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一個躺平的孩子嗎?
你很愛你的孩子,卻總覺得跟無法走進他的心裡嗎?
你擔心你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立嗎?
你的孩子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拒學了嗎?
我是一位在矽谷工作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曾經在灣區知名高校Gunn High 以及 Palo Alto High 心理輔導室工作過,在工作中我也幫助過很多有「躺平孩子」與「躺平大人」的家庭,開始與家人修復關係。
你有可能會很好奇,什麼是「躺平的孩子」或是「躺平的大人」啊?其實,「躺平的孩子」和「躺平的大人」指的是那些選擇拒絕上學或是放棄與社會互動的人。有些孩子因為受不了矽谷競爭的學業,而選擇拒絕上學。至於「躺平的大人」通常是年輕的青年(20到30幾歲的人),他們可能曾經短暫工作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備感挫折,所以選擇在家啃老。
然而,每當我深入的了解每個家庭之後,我發現他們的「溝通」都出了很大的問題,甚至是和父母有著多年未解的心結,拒絕與父母溝通。另外,我還觀察到的現象是:通常這些家長,都非常愛孩子,而且也迫切地希望孩子可以好轉,常常想著可以怎麼幫助到孩子。
在我這麼多年的諮商工作中,我發現這類的問題很能夠引起我個人的興趣,因為「修復親子關係」是我個人深耕多年的領域,而且我的個人經驗也讓我深信:如果方法用對,親子關係是可以重塑並修復的。
今天,我想來和你聊聊3個新思路,可以幫助你體會孩子的內心,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躺平這件事,不再焦慮孩子躺平。這篇文章是我寫給青少年父母,也寫給有成人子女的父母的喔!
1.每個孩子都在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爸爸媽媽
對岸有個很有意思的老師林巨,他是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並稱呼自己是「天下躺平的孩子的守護者」。我每次看他的短影片都覺得很好笑,但是笑著笑著心中卻覺得有點心酸。他對與他直播連線的爸爸媽媽非常的嚴厲,但卻對那些躺平的孩子非常溫柔。我不太認同林老師用「臭罵一頓」來「喚醒」家長的方式,但卻十分贊同他所說的:「每個孩子都在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林老師的連線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學習不好,送他出國唸書也成績平庸,回到家中還是想著要繼續唸書,搞得不上不下的。書也沒唸好,也沒找到好工作,讓做母親的她十分擔心。這位媽媽自己的學業很好,潛意識裡,這位媽媽接受到了自己父母的「願望」,就是可以藉由好成績「榮耀整個家族」。而她的孩子也聽見了母親心中的渴望:用好成績去使家族感到榮耀。因此,孩子放棄了做他自己,放棄了追隨自己的「天性」,而執著於追求「唸書」這件事。
林老師對她說:「孩子,其實深深地愛著他的爸爸媽媽。為了我們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去追隨你的夢想。」可惜的是這位媽媽並不了解,她繼續列舉孩子哪裡有問題。所以,林老師告訴那位媽媽:「如果妳真的能夠聽得懂這句話,妳會痛哭流涕,妳會無比心疼你的孩子,而不是繼續講下去。」
在我的諮商現場中,我發現很少人能夠真正的聽懂上面這句話的奧義。大部分的人光想到自己的孩子「持續躺平」,就被自己的「恐懼」給嚇死了。所以,家長們到底在恐懼些什麼呢?我認為是:恐懼孩子失敗、恐懼孩子不能融入社會、恐懼孩子陷入憂鬱,做出傻事。我們的恐懼讓我們無法去「看見」孩子真實的樣貌,也無法放心地讓「孩子做自己」。
2.躺平是好事,因為允許孩子做自己。
其實,躺平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做自己」的空間。每個躺平的孩子,可能有不一樣的故事,但是他們能否痊癒的關鍵,我認為是在「他們能夠自由自在的做他自己」。
很多時候,我看見家長和孩子的命運交纏在一起,然後一起墜落痛苦的深淵。在這邊我就要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我記得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媽媽很喜歡幫我做決定。然而,什麼心理學也沒有學過的我,卻十分堅持「走自己的路」也不想「被控制」。有一次,我問媽媽:「如果我聽了妳的話,妳要為我負責嗎?」我媽媽說可以。其實我真的也忘了我們當時在討論什麼,不過我只記得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信念:就是我要為我自己做決定。
在討論中,我的媽媽問我:「如果妳選錯了,妳要為妳的決定負責嗎?」我回她:「對!我會為我的選擇負責!」在當時那個年代,常常會不聽大人意見,堅持為自己決定的我,很容易就會被貼上「叛逆」的這個標籤。然而,現在年近40的我,回頭看我當時的決定,我會說:「我做得真好啊!」到頭來,我們得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的媽媽是出於善意想要「為自己的女兒負責」,但人生到頭來,都是得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時的我選擇「做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最後,也幫助了我為往後的「自立」鋪路。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我常常發現很多孩子是非常有想法也有能力的。可是,他們因為愛自己的爸媽,而把那部份的自己給「藏起來了」或是「扼殺了」。因此,在我看來,躺平是好事,因為我們允許孩子做自己。我們無條件的「相信」孩子會自己「覺醒」,給孩子時間讓他找回他的「心」,給孩子時間「待在黑暗中摸索與體驗」。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而當他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他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找到自己,找到意義,然後走出躺平。
3.尊重孩子的命運
幾天前,我一個朋友跟我聊孩子選學校的事,我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成為媽友。因為孩子年齡很近,從小玩在一起,我們會一起帶孩子去公園、遊樂園,是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當我跟朋友聊到之後我們會讓孩子進入中英雙語學校念 Kindergarten,朋友跟我說:「妳女兒真的很符合你們的期望,我記得你也說希望她以後可以讀中文。」
聽到這邊,我有點哭笑不得,也不禁思考:「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媽媽呀?」我回朋友:「我們並沒有對她有什麼期望啊。每個孩子都會有她的路,我只能盡量為她找到適合她的路,她覺得她比較愛唱歌和畫畫,中英學校也是她參觀後,說她喜歡,我們才選的。」我猜想在朋友眼中,我盡量帶孩子從小嘗試各式各樣的才藝,看似是我對孩子的「期望」。但事實上,忙碌地生活中,我卻沒空與周圍的媽友們解釋: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陪她探索愛好,而並不是我對她的「期望」,期望她為我爭光。
我清楚地知道,我必須得尊重孩子的命運。而我的工作只有:無條件的愛她而已。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 「孩子來這個世界上,是我「自私的決定」。我的孩子並沒有欠我什麼,我才欠我的孩子。」他說的話我再認同不過了。我自私的決定讓孩子來這個世界上,然而,自她出生之後,我卻改變不了她的命運。我和她去體驗興趣班,感受她的生命力,這樣的體驗就已經讓我感到心滿意足。我只「期望」自己活在這些「時時刻刻」當中,感受與欣賞她生命的動力,並感謝孩子給我作為人母的體驗。
尊重孩子的命運,其實也會讓我們不把太多的壓力與期待放到孩子的身上,進而把焦點放回自己的身上。很多父母,很常會把養育子女當作人生的重心,把自己的成就與子女的成就劃上等號,無形之中讓子女承受過大的壓力。很多時候,躺平的孩子其實很害怕自己會讓父母失望,但是他們自己卻深陷憂鬱與自我懷疑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你快樂嗎?」還有「你的孩子快樂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代表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和做法,出問題了。如果不改變,那你與孩子就會兩敗俱傷。
最後,我想要分享結構派家庭治療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曾說過的一段話:「家庭治療的重點不在於將責怪的矛頭從子女指向父母,而是考量這個家庭結構如何有效或無效地處理家庭問題」。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深深了解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當一整個家庭能夠勇敢地走進治療室的時候,他們其實都是深深地愛著彼此的。因此,我都會熱烈的歡迎他們,並且幫助他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原本的問題。我深信,全家合力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也因為與家庭成員的和解,而讓孩子的潛能發揮到最大。進而讓他自信地做自己,並且走出躺平。
我的Podcast終於開始囉!歡迎大家收聽:心理充電站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milyChuMFT/
關於我
我是朱映蓉 (Emily Chu) ,美國持照心理師,奔四的中年婦女,從大學就熱愛心理學直至今日。台灣是我的家鄉,目前居住於加州矽谷。致力於分享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與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出版社賜書
我非常熱愛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出版社夥伴如欲賜書,歡迎寫信至我的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因居住海外,我習慣用讀墨Readmoo or Kobo閱讀器,來閱讀書籍。如果有適合大眾的書籍,我會挑選合適的書籍來分享。
寫信給心理師
如果您希望我能回覆你的人生、家庭、婚姻難題,歡迎您寫信給我。如果我認為您的難題可以同時幫助到很多人,也願意讓我在我的部落格、Podcast分享您的故事,我很樂意分享我的視野和心理學知識,帶您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您的問題。
“ 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十分可貴的 ”
如果您願意的話,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見別人也與自己一樣身處相似的困境。我們都將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更加了解自己,就如同我們閱讀的時候總是會對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金句印象深刻。
當我回覆您的信件的時候,您將會得到心理師的濾鏡去拆解您的問題,並且有具體的建議供您使用。
Disclaimers:「寫信給心理師」這個專題提供的是心理師的知識與視野,它無法也無意取代專業且長期的心理治療、精神醫療或診斷。當您寄信給朱映蓉心理師的時候,即代表您同意我使用您部分或是全部的信件內容,也同意我修改您故事的長度或是語意,使之更加清晰易懂。信中的姓名我將會更改以維護您的隱私。
來信請寄到:emilychutherap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