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節錄自Podcast-Think Fast, Talk Smart「EP135.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Power of Emotional Awareness」並進行個人理解後統整
在會議中,領導人如果想朝這方面進行,可以偷偷加入個有關情緒狀態確認的問題,簡單的你今天過得好嗎?然後選個心情的形容詞,越具體越好,避免「還好」「沒什麼」「普通」等等,並一句話說明為什麼你現在的心情。
去說工作外,我過得如何,這對團隊來說,可以建立一個共有的分享空間,這時不再是業務員對業務員、行銷對行銷,而是可以跳脫工作角色,去得知彼此可能身為個父母、身為個照顧者,這些共有的生活經驗,增加彼此更進一步的瞭解的契機跟線索。而不是組織成員對組織成員的功能性對話,而是二個「人」之間的對話。
這樣開會勢必會花太多不必要的時間,尤其我們是一群軟體工程師,真的很難啟齒。
以其他的問句替代,如「你今天發生最好的事是什麼?最壞的事是什麼?什麼讓你晚上睡不著?」
必須更確定好你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種資料,我們運用邏輯來做決定,而且我們不會依據過於抽象或不清楚的資料做決定,但既然情緒也是一種資料,我們對情緒卻不是如此。我們會說自己心情很好心情很差,但這都不夠好,找個情緒詞彙表附1,學習各式不同的情緒名詞,在開會前開會後,帶在身邊學習確定便是自己目前的情緒,並好好的自省自己的狀態並依據此行動。
衝突就好像有磁力一樣,會吸引很多的注意力到狹窄的通道裡。
同理然後必須擴大你的觀點,把互動關係放到不同層級來了解,想像整段關係就好像是一個大型的存錢筒,在一個具有成功的、良好的互動關係裡,有個神奇的比例原則,正向互動跟負向互動是5:1,所以在平時就要持續存進良好的正向硬幣,好面對接下來不可避免的衝突,而甚至是衝突的當下也要持續存進這些正向硬幣,來表示自己的良好企圖,及對這段關係的重視,而這些硬幣甚至不需要是很重大的善意,點頭、良好的眼神接觸、輕拍肩膀、微笑都可以。
建議就是「問」,在矽谷這裡,很多人都是建議怪獸,我們很喜歡給建議,所以我鼓勵多問,所以你需要我的幫忙或建議嗎?你會驚訝很多人找你問問題時,其實自己都知道怎麼做,只是想要有個人可以說。所以先「問」,再給予第二個元件「支持」。
給建議的一方站在牆的後面,可以不用親自去置身於這樣的問題中,避免涉入,這樣的擔憂是不是真的?或者說我如何有自信地去顯示我的脆弱,告訴你我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確定你需要什麼,但我是來支持你的。相比下,我直接丟一句你就這樣做,其實真的簡單多了。
給別人建議這件事,就已經是把自己放在相對優越的位置,告訴你「欸,我知道問題的答案,你照著我這樣做,我就可以治好你的困難」所以真的會給人距離感。所以建議如前所提到,要謹慎地前進,像剛剛前面提到的:「你需要我的幫忙嗎?」一但你可以練習到說出這句話了,你可以依據對方的回答給出回應,然後讓問的人指引你
My favorite Maya Angelou quote has always been
“I've learned that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人永遠會記得你給他們的感受,而實際上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彼此間的情感傳遞。
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