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如何對待不請自來的評論?

而且這種不請自來的評論,多半帶著自恃高人一等的建議。

我曾在不同的年齡與生命階段,都遇過這樣的人。慢慢辨識出他們之後,就開始保持距離、不再主動聯繫了。前陣子,又碰上了一位。

我們是以前的同學,一年多沒見了,因為一場活動又碰了頭。

對方上來就是一陣追問,不管是針對我目前職業狀態,還是別的事情,比如我和朋友辦的讀書會、正在參加的演講會,或者,正在錄的Podcast。

然後,看到黑影之後,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槍掃射、直接給予莫名其妙的評論。

即使我只簡單地回答,我最近可能轉移到某產業去工作,而對方卻可以在不了解前因後果、也不了解我究竟負責什麼工作的狀態下,直接給予評價:那個很操欸!(那我馬上理解到,她對我的想像,就是working level的一線人員)

然後在知道是該產業的龍頭之後,就說:那應該是有人找妳吧。

嗯,我就回答確實有人找我,即使我知道,對方的意思是——肯定是有認識的人找我進去,否則不會被放在接近營運核心的位置。

實際上,我在那間公司完全沒有認識的人,而找我的人,其實是對方的人資長自己從網路上撈到我的。但我不想解釋,也不想多說了,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吧。


其實,在那一場因為活動而碰面的互動中,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想要和對方聊工作,更沒有期待任何的討論與評價。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對方並不是真的想知道那麼多的細節,更白話地說,這些問題並非出於關心,只是「想知道」,或者「找話題」,甚至負面一點,其實對方只是希望透過「評價他人」或者「給予回應」,來證明自己「還不錯」,或者「知道很多」,甚至「可以全盤掌握曾經的同學的職業發展軌跡」,好讓她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是高人一等的,可以俯視她身旁的所有人。

若非對方開口詢問了,其實我一個字都沒想說。

甚至,面對所有的問題,我的回答都很簡短。這已經是拒絕再聊下去了,但對方並沒有聽懂。包含,隨意的,甚至感覺帶著不以為然之姿的,隨便問了問「那個演講會呢?」「那個Podcast還在錄嗎?」

嗯?我心想著,這個啊,早在一年前,妳跟我抱怨著想要鍛鍊英語口說的時候,我就分享過怎麼找到合適的社團組織了。如果妳真的想去,早就自己去了。我不用多說了吧,也不需要再分享目前我自己在裡面的現況,因為,我的現況對妳而言沒有意義啊。

而且我也不需要妳的評價——那些毫無根據、不請自來的評論。

我不需要妳來告訴我那樣的演講會如何如何,因為參與是我,不是妳。

所以那一整個晚上啊,在我腦中盤旋的都是:「我問妳了嗎?到底在comment什麼啊?」「我沒有想知道妳的comment,不要再說了。」


那一晚,我的少話與幾乎句點式的禮貌回應,大約是我所能為彼此之間維持的、最大最大的體面了。至少,在日後有朝一日還是會碰到面的場合,不要讓彼此尷尬。

想到這,不由得覺得自己修養愈來愈好,即使情緒上來了,還是默默把脾氣吞回去,沒有直接發火,僅僅在分開之後,傳訊息給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吐吐糟。

這讓我想起,我也曾和自以為是好朋友的前同事,熱切地分享過自己喜歡用的東西,或者充滿憧憬的生活狀態,或者是期望達成的人生目標。

比如,全家的App很好用、我也想要開房車環遊世界……,然後在當下,我得到的回應,是近乎不分青紅皂白的嘲弄,比如被指認為一個囤貨狂啦,或者,嬌生慣養的都市女,怎麼可能接受得了只能在車上度過艱難洗漱的生活,別做大夢了……,之類的。

啊,我都不知道,原來一個人,對於他人的認識程度能夠如此自信,如此蓋棺論定的給予他人評價。即使,從頭到尾,我只是在分享,並沒有請求對方給予指點與評價。



想要彰顯自己的威能(無能),擺著高高的姿態去評論別人,真是便宜的方式了呢!

只不過,當這樣的人只是身邊的過客時,保持距離就好;但是,若他們出現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又該當何如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