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曠野活泉|爭取年輕人入信的問題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尋求安全感。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國家、世界;為滿足這份安全感,可能也會在社會打拼,不少人窮忙一段時日後,打回原點。對於未來原本就沒想法,自己又撑不下的年輕人,很可能拉父母來‘’救援‘’,而且從此依賴下去。這個現象已持續很久。也逐漸造成一種頽風,紛紛以躺平族為首選。

當我還在中興、東海教書的時候,以為這種風氣只是文科生的現象,後來發現幾乎所有科系都如此。於是我們能做的工作就是想盡辦法來鼓舞我們的下一代;光是口頭勉勵還不夠,甚至還得‘’手把手“”帶他們往前走。

畢竟當老師的,力量相當有限。我在信主以後,也打算用信仰的方法幫助自己的學生,後來發現:信仰群體裡,也有很多的問題。並無足夠的典範可以使這些對未來悲觀的年輕人,產生什麼激勵的作用。

而陷落在迷惘的年輕人,的確需要在心靈有個港灣可以停靠,除了父母、親友,各種宗教、各種信仰團體,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各種宗教也都在極力爭取年輕人,為什麽佛教做得特別突出?

坦白説,佛教團體相對的自由度比其他宗教更具彈性;當佛教也採取查經、團契、每週小組聚會方式宣教時,除非當專業出家人,要不然,他們的信仰生活其實是相對寬鬆的,這可能是很多年輕人最終選擇佛教的原因吧?

身為基督徒的我,馬上想到的是自己已從信仰中得到自由了嗎?自己已從信仰得安息了嗎?自己是合適的信仰榜樣嗎?有沒有在傳福音叫人入信時,反而拌倒人?對於不愛動態活動的年輕人,有沒有什麼獨到方法,可深度引領他們體察基督的大愛?

當大多數的教會越來越高齡化的此刻,其實也看到某些教會正在營造更健康的信仰氛圍。他們不空談口號,以聖經聖靈為雙翼,信仰領袖彼此不爭兢,反而更重視真實的互動関係​,更深切踐行彼此相愛的教導,極力使教會成為真正心靈停靠的港灣。他們既已贏得年輕人的好感,肯定可以爭取更多年輕世代入信,在基督信仰的領域得到真正的復興。

主顧聖母堂

路思義教堂

南屯教會

思恩堂(中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