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四課 I《我與我之外》活動側記

raw-image

撰文/ 軒昂 (專線工作者)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剛開始我都寫一些圍繞家庭與血源關係的身分。隨著老師的指導語,我開始想像相較於他人,我可能的不同。例如:我是一個帶眼鏡的人(對啊,我也需要輔具)、我是一個直立人(對啊,我不需要使用輪椅)。這個過程我慢慢發現我身上有一些群體對於我的過去有所貢獻,也有一些彷彿原以為「理所當然」的能力是我容易忽略的。

 

指導語慢慢地引導著思考,不僅是身分,我擁有什麼樣的經驗?也可以寫入卡片中,卡片開始越寫越多,有一些是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有一些他人曾經告訴過他們眼中的我,有一些是我渴望但還沒有發展成我想望的話語,也有一些是他人告訴過我那些傷人的話。

 

老師邀請參與成員,書寫自己的身分後,從擺放在桌面的眾圖卡中挑一張圖卡代表此刻的心情。我挑了一張有掌紋的圖片,因為透過這個活動,腦海浮現了活過的這些年所走過的路。

 

接著,老師邀請我們做卡片的分類,感覺一下:當卡片分成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普通(沒有太多感覺的)有什麼樣的感受;再感覺一下,卡片再改成另一種分類,多數人知道的、多數人不知道的、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透過分類,覺察我擁有什麼樣的身分與經驗為我所重視,還有辨識那些留存在記憶裡的傷口。

 

那些你不喜歡的身分或經驗,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你曾經有「厭世」的感覺嗎?我有的。那是一種無意義、沒有耐心、提不起勁,哪怕立起的目標很快變得很薄很薄。分類的過程,我覺察到自己的外在形象,也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渴望,我甚且反省到那種「厭世感」是怎麼來的——當我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當我內心將自己和他人做比較,它會攪拌成一種複雜的心情;值此同時,我也看見我擁有的那些經驗似乎說明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我為自己做過多少的努力,以及我的幸運。

 

老師邀請大家將自己願意、也能夠分享給群體的卡片,放在地上或桌面,開始了「人類博覽會」巡禮。巡禮的過程,一幕幕看見反映內心感受的隻字片語:你沒想到你眼前的人,他的內心充滿著令人好奇的事物,有著一個又一個尚待探索的故事。

 

工作坊的最後,老師再次邀請成員挑一張圖卡代表此刻的心情。這次,我挑了一把被強韌的綠莖包圍的刀,它象徵了傷害的語言重現,但因為我們的相聚,這些話語被溫柔且堅韌的氣氛撐住,寫出來後,它曾有的傷害不再那麼刺眼與衝突。最後的小組分享,突然間大家好像熟了起來,話夾子打開,工作坊熱鬧起來了,此刻也畫下了一個句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記錄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所舉辦的活動之側記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