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我受辱了,我不甘……

心傷只有自己能醫

前言

張開眼睛,天已微微亮,窗外傳來小鳥輕輕的柔叫聲,好久沒去晨騎了。拿著打氣筒和噴油罐,把手處和車鏈處都噴了些油,試了下輪胎,好像還不用打氣。拿了瓶水,戴上帽子,出發了。


被打又不被理解的照護員

聽的音頻與情緒有關。內容提及友人在私人照護所工作,充滿熱誠。照護所的病人,病症繁多,燥鬱,憂鬱,思覺失調……不一而足。那天,有名燥鬰症者,因為要求沒有立即被處理,煩燥之下,竟然狂揍了友人好幾拳,臉頰腫脹,眼睛瞇著張不開…原本此種狀況下,行政主管應該立即出面處理安撫,然而私人機構,加上假日,當下無人可以做主。病人過了不久就靜了下來,也表示了歉意,並被帶走了,只有友人受此委屈和打擊卻沒人置理。打電話給主管,後者要他自行去醫院看看,並且問她:「病人發作前,妳是不是說了什麼?」回家哭訴,媽媽的回應竟然是:「職場上經常會有莫名其妙的情形發生,要學會忍耐、因應,不要像脆弱的草莓一族。」友人對主管的敬意和工作的熱誠都消失了,對母親則是滿腔的怨氣,她的情緒一直無法排解,最近看了幾次的身心科……


不如意事何日無之?

播主之所以提此或許有些誇張的小故事,主要是:只要是人,多多少少都會碰上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友人的遭遇來得既快又猛,一時措手不及,旁人的勸慰不止沒有緩和功能,反有添油加醋之效,令友人更難承受,不得不去看身心科。但這只是較為極端的例子,至於無端挨罵,工作不公,被欺騙,被找碴,被怪罪,被寃枉,被無視,被侮辱,被小題大作,被搶功,……人們不如意事何日無之?有可能嫌少嗎?那怎麼辦呢?


負面情緒從何而來?

我們還是以照護所的那名照護員為例來探討一下情緒問題吧。照護員之所以要去看身心科,除了被燥鬱症病人無端攻擊,而身心俱傷外;主管的反應,以及母親的回應都是使她傷上加傷,以致無法承受的主因(她的朋友似乎也沒有發揮減緩焦慮的作用。)。換言之,我們的傷往往來自他人—不管是與他人的直接衝突也好,或者親友、同事的反應也罷—。他人給予我們的不合我們的意,或者不被我們所接受,讓我們感覺受委屈了,從而產生了負面情緒。

 

來自於”我"執

你注意到了嗎?這裡面最重要的是這個”我"字—不合"我"意,不被"我"接受—,"我"認為他應該怎樣怎樣,"我"覺得正常人都知道怎樣怎樣…問題是別人不是”我",而且別人也沒有必要迎合”我","我"強求別人符合"我"的需求的結果只是把自己的情緒寄托在別人身上,然後讓人別人來左右"我"的情緒。難怪”我"經常受挫,經常受傷。

 

心傷只有自己能醫。

假設主管的反應或者母親的反應,都符合我們的期盼,我們得到安慰了,我們知道自己被理解了,所以呢?我們的傷小了,消了,我們又能鼓勇前行了。你看到了嗎?符合不符合我們的期盼,其實完全是自己的解讀,自己的想法。決定我們情緒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別人只能幫忙,支持,協助我們,讓我們的想法往好的方向,有幫助的方向去轉移。那如果他們幫倒忙,反支持,無協助的話呢?那就自己來啊!

 

看到並接受

照護員為何會去看身心科?因為覺得自己受辱之餘,又不獲理解和支持。因此雖然早已事過境遷了,但自己卻還是陷溺在當場,沈溺在自傷當中,無法解脫。那怎麼辦呢?回到現場,看到當時的自己,接受當時的自己,告訴當時的自己:你盡力了,你很棒,你很棒,你很棒…,事情已經過去了,你學到了很多,你可以再往前走了。(察覺了,接受了,糾結的情緒也就慢慢鬆動了。)(坊間和網上有諸多寬解糾結情緒的訊息,可以參閱。但察覺和接受是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環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