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自言自語的「無用」寫作

〈自言自語的「無用」寫作〉2024-07-15

 

  看到一篇談論寫作的網路文章,開頭裡面提到,很多新手寫的文章會「一下子好像在分享,一下子變成說教,一下子好像又在喃喃自語」,並且指出這種問題的一個核心原因是,寫作者沒有清晰設定自己「說話的對象」。

 

  一下子有種被說中的感覺,因為我自己在寫東西的時候就是這樣,內容發散、情緒起伏、連文體有時候都會寫到一半開始偏移。同時我也沒有特別去思考「寫給誰看」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就是思考某(幾)個概念或描繪某(幾)個現象,然後順著思路寫下去。

 

  想起幾年前看過有人在談,論文當中說的「我們」到底是誰,完全不記得是誰在談、怎麼談,但始終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當我們在說「我們」的時候,那似乎不是某種普遍的人類或確定的群體,而是「我這般的人」,可是是哪些角度相似呢?不清楚,大概也不可能清楚。

 

 

  那篇網路文章的建議是,去設想文章是寫給某個自己認識的特定的人。譬如說親密對象、家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最好是真的在寫完之後把文章拿給那個人看(他還能幫你校對就更好不過了)。

 

  我相信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這就像反向的「上課發問」,所謂「你搞不懂的地方其他人可能也會有疑問」。去設想某個對象,解釋給他聽的語言,或許便也能讓其他和那個人對這件事情認識程度差不多的人聽懂。語氣也可能更加親切,有人情味。

 

 

  反省自己許多時候沒有用這種模式的幾個可能的理由,其中一個是因為我經常是一邊寫一邊思考,或者說「透過寫來進行思考」。也就是說,我並不首先知道我要寫什麼,也不首先知道最後會寫成怎樣。如果是想著去和某個特定的人說話,總覺得需要先把思路理清楚一點,譬如說,重寫已經想過的主題的那些時候。

 

  但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已經十分習慣這種自言自語的書寫方式。並且也不真的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起能否被更多人看到、能否被更多人喜歡、能否被更多人讀懂,我更在乎的是「要有」這樣的文章。

 

  要有那種不會一兩句話就換行、不使用大量小標輔助、不考慮SEO、不聳動或「工具導向」的文字。要有那種讓人覺得「好長好麻煩」但偶爾還是願意讀的內容。要有那種讀完朦朦朧朧、不自己腦補一些事情就會覺得有讀跟沒讀一樣的「空泛」文字;而不是只有那種會讓自己覺得「喔!我學到了一個好用的技巧」的文章。

 

 *

 

   其實也可能只是不夠努力讓自己更契合時代與環境的藉口罷了。






延伸閱讀:

〈非學術的哲學寫作〉

〈觀看視角的編排與再現:「描述」作為一種最關鍵的表達〉

〈寫作對重複與探索的要求〉

〈關於文體的去除邊界、包容與切事〉

〈創作者的靈感生活:問題意識、體驗與原創〉

〈前圖紙的一年(二):關於寫作,以及熱水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