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文化困境:多元族群文化的假象

語言文化和族群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密不可分、互相連貫。而台灣族群文化到底有哪些?根據我們賴總統在介紹2024就職國宴餐點的貼文[1],依然使用台灣原有的四大族群分類: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再加上『新住民』,硬是弄出看似一個概念很時髦進步的五大族群。

『閩南族群』是過時的統戰詞彙

姑且不論在台灣落地生根二、三十年,已經『不新』的新住民,卻還要在公開場合一直被提醒是自己是『外來者』這件事,對當事人很無禮之外;使用『閩南』這個中華統戰式詞彙,來涵蓋講台語的台灣人,本身也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延伸閱讀:閩南糾結/台灣文化的正名與新創)。

彰化台語文創意園區。閩南語、閩南人?還是台語、台灣人?族群文化語言的正名,一直是台灣本土化爭論不休的議題(圖片為版權所有,請勿挪為他用)。

畢竟,台灣早在清領末期,早已經被歸納為一個全島統一的政治實體,自脫離福建、獨立建省至今已140年,但我們的族群觀念卻還停留在比『本省人』這個稱呼還落後的『閩南人』?我的阿祖都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出生長大,我卻還是閩南人,還可能保有閩南文化?這不奇怪嗎?

這種背祖譜式地把台灣人的身分裂解成各種被創造出來的子群,硬要強調兩百年前就已經絕跡的清國原鄉認同,不但是碎裂台灣人生根的在地認同,也無助於將台灣整合成一個心理界線完備的國族。

如果各族群還保有高強度的母語能力,這樣區分倒還情由可原,但現在島民多是華語單聲道了,五大組群是要分給誰看?無法戒掉華語,厭惡他人使用台語文,你我通通都是華人啊!

台灣文化切香腸

同樣的道理,『台灣是多元族群,有多元文化』等等之類論述,有很多時候會被台派拿來當作自己不是華人/中國人的擋箭牌。尤其,他們會開始切香腸似地念道:台灣文化裡面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2],但每每還是說不出具體的所以然?所以到底哪個才是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原來都是外來文化,沒有在地化、沒有創新嗎?明明不是原住民,有些人卻也能說自己頭殼內有南島文化喔?

且不論『中華文化』這四個字從一開始就帶有民族建構的政治性(延伸閱讀:統戰:中華文化就是政治意識形態),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跟中國一樣的文化,其實根本就是台灣自己發展出來的。尤其是每當冠上『傳統』、『民俗』等字眼,多數人就會下意識連結『中國傳進來的』,所以就自然而然認定其為『中華文化』,然後自己就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華人』!

日本也是中華文化傳人

如果上述這種道理講得通,日本人現在大概也要哭喊自己沒文化了!日本現在流行的妖怪,究其根源,有70% 來自中國,20% 來自印度,僅有10% 是完全出自日本本土 [3]。例如天狗的形象其實源自於《山海經》;又例如日本的豬鼻雷神,還有背後揹著的連鼓的兇猛形象,是大化革新吸收自唐帝國的文化 [4]

即使如此,現代的日本還是透過妖怪形塑自己的文化認同,並以文化產業的形式讓寶可夢(神奇寶貝)傳播世界各地[5] ,連筆者德國同事的實驗桌都在畫寶可夢。但全世界神智清醒的大概不太會有人認為寶可夢是什麼中華文化,日本人大概也不會這樣歪七扭八地向外人介紹吧?

回到台灣在地的例子:民間信仰常見的祭改(制解)結合補運的儀式,是台灣二戰後首創,且保留或重視的煞神也和中國不同 [6];冥婚的習俗中國雖有(南韓其實也有 [7]),但台灣南部還另外發展出丟/撿紅包的被動招婚形式 [8](爭議結論),透過各式影視傳媒的渲染而固化,以至於筆者兒時都被父母輩再三警告,地上有東西不要亂撿;

寺廟神桌常用的工藝『茄冬入石柳』來自府城,其中的元素石柳木是台灣特有的木材 [9];台灣寺廟建築的工藝當中,有一種聽起來很好吃的建築裝飾叫『白菜頭』,是日治時期自歐美傳入台灣的建築語彙,有香火鼎盛之意,連到二戰後新建的廟宇依然還能見到這樣的結構 [10]

左圖德國Osnabrück的教堂柱頭裝飾;右圖為台灣雲林麥寮拱範宮的白菜頁柱頭構造(圖片為版權所有,請勿挪為他用)

台灣為什麼沒有文化?

過度強調族群、祖先、先來後到,賴總統文中的五大族群,其實是台灣人身分認同錯亂的起點。五大族群的論述,把原住民以外的所有人通通變成中國人或外來者;同樣的,用武斷的切分法來看待台灣文化,也正是大家一直覺得台灣沒有文化的最根本原因。台灣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我們沒有任何文化意識!

分崩離析式解構、以見樹不見林的方式講述台灣文化,結果通通變成中華文化/人、閩南文化/人、外省/人等等,形成不合現代,且與在地現實嚴重脫鉤的架空式假多元論述。多數台派也因此理路堵塞,心理上跨不過中華文化/華人的坎,最後選擇將國族構成最重要的語言文化認同,通通自『台灣人的認同中』剔除。

台灣文化一律就直觀地稱為『台灣文化』,不要再去牽扯什麼有的沒的中華、日本、原住民、歐美文化了。台灣文化就和日本、南韓文化一樣,分別深受清、唐、明等不同東亞帝國的深度影響,既然各位不認為日本南韓都是中華文化,何不考慮也改變對台灣文化就是/包含中華文化的既定立場(延伸閱讀:『脫中入亞』的台灣文化)?

桃園國際機場。台灣人之所以一直擺脫不了中華文化認同的糾纏,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當代的台灣人只會使用華語,和中國人可以互通有無,久而久之出現兩岸同文同種的情感錯覺。如果二戰後至今的台語母語人口仍維持七八成不變,我們或許就會像日本南韓一樣,不再把自己的文化當成中華文化(圖片為版權所有,請勿挪為他用)?

台灣對文化族群的認同,一直以來就是受到政治的分化與操弄,『中華文化』一詞,與『中華民族/華人』概念互相連結,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延伸閱讀:統戰:中華文化就是政治意識形態)。不管是『台灣文化包含中華文化』,或是反之『台灣文化屬於中華文化』,對筆者而言都是偏頗的論述。

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與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參考資料》

[1] 賴總統臉書2024.05.03.的貼文

[2] 台派多數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卻令人憂心,普遍落入自我殖民困境而不自知。

James Hsieh發文下的留言

[3] 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書目

[4] 臺灣雷神信仰及其形象轉變之研究(碩士論文

*雷神的形象在東亞中原的各個帝國各有差異,漢帝國有『鳥型』和『龍型』的雷神,晉帝國則取『猴型』。唐帝國則是內文提到的『豬型』,影響日本今日雷神形象甚大;台灣目前塑像或供面常見的彩繪,以鳥嘴型雷神為定型。

[5] 妖怪:虛構的精神世界,樂在其中的日本人(網路文章

[6] 祭祀與送煞神:台北市地區宮廟祭解儀式及其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

[7] 母親希望女兒有人陪伴韓國女星鄭多彬死後冥婚(新聞

[8] 台灣宜蘭冥婚習俗調查研究(碩士論文)。

內文有提及,若以中國華北作為比較對象,台灣的冥婚與內容儀式其差異甚大,甚至稱呼也不同。前者牽涉到屍骨,後者僅涉及神主牌。然而,作者亦認為台灣冥婚的習俗和閩南廣東等華南地區大同小異。丟紅包的習俗是否是台灣獨有?全文似乎未有提及。不過,即使以『閩南丟紅包』等關鍵字在google和百度搜尋也無果,丟/撿紅包的習俗都必然和台灣相關,可能也和近幾十年媒體推波助瀾下,聲量完全在台灣這裡有關。而無神論的中國,不太可能有讓你在路上撿紅包的機會吧!

[9] 雛型決定靈魂,在鑿刀下初醒:茄苳入石柳劉進文(雜誌專欄

[10] 水湳洞真奇廟 寶象白菜扛樑柱(新聞報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