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淨修捷要報恩談 (二十六) 禮讚普賢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六拜 禮讚普賢


《拜文》【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下面是「一心觀禮」,這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今天也有特殊的意義,他就是「金剛薩埵」,是密教的初祖。在我們這個世界,在毗盧遮那那兒也就等於觀世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就是最上首的菩薩。所以在咱們《無量壽經》裏頭也都是德遵普賢,來的所有這些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些菩薩都尊重,都在修持,修持什麽,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

普賢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後頭這兩句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空法師就因此而趨向淨土宗。他本來是講唯識,講什麼什麼,後來講《華嚴》,講到最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十大願王導引的歸宿,最後就是極樂世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普賢行願品》,那就是普賢菩薩的願。願我臨到命終的時候,我這個障礙消除。障礙者,就是往生的障礙都消除了,不是業力都消除了,這一點大家要注意,一個字都有一個字的用處。「離經一字便同魔說」啊!現在有好多他不大小心,你不能離開啊,那個背叛是更不行了,一個字之差都不行,似是而非也都不行,所以寧可少說兩句,太喜歡說了(不好)。不說也不好,我們所知道的、有把握的,還是儘量(說)……。

這個普賢菩薩是「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爲衆尊。」。在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普賢菩薩是上首,跟《華嚴經》一樣,是第一位。座是最上,德也是衆尊(衆中之尊)。大家來的人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德也在衆中稱尊。同時是《華嚴經》的「經主」,所以《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是同等的經。

「萬行莊嚴」,貯諸萬種功德,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普賢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願,這都有不同之處。他是萬行莊嚴。他化身爲什麽呢?就是密教最初的祖師「金剛薩埵」。「永爲密教初祖」,將來這個世界,各種世界、各種劫,永遠是密教最初的祖。

在咱們這個世界,「蓮花生大士」,咱們在《佛學辭典》都找不出這個名字,甚難得聞。大家所知道的是龍樹,所以東密、中國的記載都把密宗第一代稱為龍樹。

龍樹菩薩是個很特殊的菩薩,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這是個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薩。少年的時候,可以說是個流氓,跑到王宮去,他會隱身,他和他一些邪友跑到王宮去,結果弄得很多宮女大肚子。問她們說這是怎麽回事,她們都說就是好像睡夢中……,有人說還是有真人來了,這個恐怕有邪術。

到了晚上,就把宮門緊閉,派了多少力士拿刀砍,結果是都被殺了,就是龍樹,他就藏在國王緊背後,因爲那個刀要離國王遠一點,國王走哪兒他緊跟著他,不讓(自己)出氣兒。最後看了看,數了好些人都死了,再也砍不著人了,差不多都殺光了,宮門開了,他這才偷偷跑了出來。偷偷跑出來,哎呀,這「欲爲苦本」哪!這回明白了。這個苦很苦啊,很驚險,差點沒死,好朋友都殺掉了,這是由於什麽?由於欲呀,欲是苦本啊。

他就出家,後來成了八宗的祖師。《華嚴》就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的,《楞嚴》也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的。淨土宗的祖師,禪宗祖師,中間接衣鉢的,八宗都是祖師,律宗的祖師,這是極特殊的一位大菩薩。在佛涅槃後,五、六百年的時候,這樣的一個大菩薩。

他在南印度,拿幾個芥子打開了一個鐵塔,進入鐵塔,親自見到金剛薩埵。所以這個書上的記載,密宗的來源就是這麽來的,而金剛薩埵把這個法授給龍樹。日本人他們都知道恭敬龍樹,但他們不知道蓮師 (蓮花生大士)。東密、唐密都是龍樹。

龍樹和蓮花生大士互爲師徒,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兒得的法,他早,他比龍樹早,他是從阿難那兒得的法,釋迦牟尼佛預先交給阿難:「你給蓮花生大士。」這兩個人有交流。所以這都是大德,沒有那個妒嫉障礙,這些法我從金剛薩埵那兒的,他可以給蓮花生;蓮花生是從阿難那兒得到的,可以給龍樹。所以從這就證明他是密教初祖,也就是金剛薩埵,而且現在所謂「金剛阿闍黎」,就是代表金剛薩埵。這是普賢的一個特殊之處,金剛薩埵就是他的化身,他不但是顯教「德爲衆尊」,在密教也是「永爲教主」。

「不捨因地」,他雖然是這樣殊勝的,已經(有)殊勝的成就了,他還不捨因地,還示現為菩薩。他雖然還是現身為因地,但是他一切玄妙。玄妙,所以《華嚴》十玄這個最深密的東西;最妙的法,《妙法蓮華經》。《華嚴》是十玄門,《妙法蓮華經》稱爲妙法,就是玄妙。他都收了,都融會了。融會了,最後在《華嚴》後頭,普賢菩薩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一品是在八十一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卷。怎麽出來一個八十一卷呢?最初翻譯的《華嚴經》,晋朝就翻譯過,是六十卷,稱爲《六十華嚴》。唐朝,國家又組織翻譯,很多大德,清涼國師什麽都參加,這次翻譯的是八十卷,稱爲《八十華嚴》。這剛翻好,又進了一種《華嚴》,《四十華嚴》。再翻譯,這是第三個翻譯 ──《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只是經》大藏經》裏有《四十華嚴》,現在可能是香港或臺灣將來可能印吧,過去是沒有的。

那麼裏頭最後一品呢(這三次都有翻譯,六十、八十、四十,基本上廣略,略有不同),有一品,最後一品是《八十華嚴》所沒有的,就是《普賢行願品》。這已經翻好了,那《八十華嚴》怎麽辦呢?就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搬進來,作爲《八十華嚴》的末一卷,所以成爲八十一卷。這個是到中國,在三種《華嚴》中,它是最後來的,是《四十華嚴》的經的最後,因為前頭的都沒有來,這個就把它補進去。

所以《普賢行願品》現在是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偈子在那兒。就是等到你臨死的時候,諸根敗壞,你一切一切都不能跟著你了,一切都沒有作用了,而到了這個時候,你的「願王」不離開你啊。所以發大願很重要,而得往生。你只要念,到臨終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面見彼佛無量光,往生安樂刹,那就是一切都不退了,永遠不退了,決定就等著成功了。

大願大行,普賢菩薩」,所以「十大願王」是大願啊,這「萬行莊嚴」,所以是大行,他是以「實際」在救度衆生,弘揚正法,現這種菩薩身,以行爲主,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底下是文殊。


>> 續下一頁 : 第二十七拜 禮讚文殊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