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說話做事總是不經大腦,常常傷到別人…」
「班上的孩子都只顧自己,完全沒有團隊責任心…」
「小朋友都不會關心別人,不願意分享,也常常跟人吵架……」
身為父母或師長的你,心裡是否總想著…「哎呀,如果孩子們能有多點同理心那該多好?」。有了同理心,孩子之間的爭吵也許會變得更少,在學校裡霸凌、排擠的問題也許會漸漸消減。
然而,同理心似乎不是像身高一樣,睡了一夜就會自動長出來…否則,我們也不會在社會上看到那麼多「自私、自我中心的大人」。因此,同理心就像所有學科,是需要師長教導、引導的。今天,就以兩條簡單的守則,來幫助你教導孩子所謂「同理心」!
12歲以前的孩子,在學習上相對更需要具象、實體的東西來輔助他們獲得知識。比起解釋「同理心」的意思,教給他們同理心的概念並舉例,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學習!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年紀再小的孩子都會懂的。你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別對其他人這麼做。
在我的一堂課上,有一組三四年級的學生爆發口角,兩個女孩針鋒相對,A女孩不停地翻著白眼、B女孩大聲叫罵。那時班導師也在一旁,她協助「維持班上秩序」,怒目瞪向兩個女孩,威嚇她們待會沒有禮物拿、不給點心吃,兩個女孩才稍微收斂了一些。
導師的做法也許是我們常常看到,或甚至是從小被教育的方式,然而這些孩子雖然安靜了,但他們有知道自己錯了什麼,或有因此學到什麼嗎?
並沒有,他們反而遭到壓抑。孩子會爆發衝突必有其原因,但教育方式往往不是了解孩子的需求,而是直接地制止,讓小孩「安靜」、讓小孩「乖」。
當時我走過去分別對兩個女孩了解情況,了解到A女孩佔著組內的彩色筆,不分給其他人用,而B女孩則因氣憤,不斷地以不雅字詞咒罵A女孩。而A女孩向我解釋道,她之所以不讓組員一起使用,是因為她平時都被排擠(這背後故事真是太複雜啦🤣)。
我對兩位女孩的陳述表達理解,對於A女孩,我說道:「我知道被排擠的感覺很討厭,不過對於今天這件事,我問你唷,你會想要在準備畫畫的時候,發現彩色筆被別人拿走,自己都沒辦法用嗎?」
「不會,我也想畫…」
「沒錯,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彩色筆分享給大家一起用呢?」
而對於B女孩,我詢問道:「我明白你拿不到彩色筆很生氣,但是你會喜歡別人罵你,說你醜八怪、死白目嗎?」
「嗯…不喜歡。可是她真的很白目啊!」
「我知道,她這樣做確實不好,我們可以好好地跟她說看看,或找老師幫忙。」
我告訴兩個女孩,如果不喜歡別人這樣對自己做,就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只可惜我的課僅有一個下午,沒辦法和兩個女孩更深入對談,但看他們兩個在與我簡短談話後,開始分享彩色筆並好好相處,我便知道自己做得對了。
守則二其實就是守則一的正面說法,可以用此教導孩子何謂「善」,所有人都可以藉由思考「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來定義出所謂的「美德」。
你希望別人對你誠實、公正、忠誠、友善、有禮貌、感激、讚賞、信任、尊敬、寬容…。那才是所謂「好人」或「乖孩子」應有的樣子,而不是安靜就好、成績好就好、不和大人頂嘴反抗就好。真正的美德,就是以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
想起我小時候,總是害怕受罰而隱瞞自己犯的錯,或不停地說謊掩蓋。那時,我開明的爸爸溫柔地理解我做了什麼、為何不願意坦承、說謊有什麼好處與壞處、坦承又有何好壞,再接著引導我思考為何不該說謊。至今我再也不說有傷害性的謊言,並以此為個人原則。(我爸真是教育家…)
對於孩子不理想的行為,家長們可以藉由三個步驟來給予正面、溫和的教育:
了解需求(發生什麼事、關注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思考、給他們建議。
以上兩個守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教導孩子「同理心」。比起說教,孩子們更需要的是被傾聽。而真正要使他們能夠理解、遵循這些道理,最好的方式則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
守則源自快樂之道,例子源於個人經驗(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