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靜坐須知 (5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靜坐須知 (5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隨著我們在多聞、持戒乃至坐禪的修行,慢慢生起好樂心,甚至生起凡夫的貪染心、執著心,有時候我們會住在這個善法上,慢慢忘記我們的目標是為了求解脫,求涅槃。就是說住在這個法喜當中,享受這個法喜,然後慢慢地耽染這個世間,忘記我們是為了追求涅槃。

所以佛陀說:「佛言,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道分。若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

這些善法都是涅槃道分,涅槃道的支分,就是說這些都是工具,包括多聞、持戒,乃至我們現在所教授的坐禪,都是為了成就涅槃的一個方便。

「若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也就是說,修這些方便的目的是因為甚深了知世間是無常的,為了求解脫而來修行的,這是個重點。

所以,不管修任何法門,包括培福,包括持戒、多聞、苦行,乃至於修止觀、禪定,我們要知道,它的目標是為了求解脫,而不能只是得到眼前的法喜,就得少為足。我們應當要不斷去檢查我們的心,看是不是偏離了這個宗旨。

我們再臨時加一堂課,跟各位談談關於修行的一些經驗跟原理。

我們今天下午念佛共修時候的聲音,還有大家這種狀態,我覺得還是很好的。我們這次止靜二十分鐘,二十分鐘之後,我看大家的狀態,大部分人還是坐姿端正,處於在用功的狀態,代表還是不錯。

今天在止靜的時候,我們引導讓大家正念正知,在正知的部分觀察身、息、心,我們是一次全部講出來的,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如果是在一個佛七當中,那麼各位其實可以有所側重。

比如說第一天你就注意觀身——不鬆不緊,正直而放鬆。在念佛當中除了正念,佛號清楚之外,再來首先多注意身是不是正直而放鬆,感覺一下有沒有端正。因為第一天心比較粗,所以首先注意觀察身。

第二天可以再進一步去觀察息是不是有風相、喘相,是有入於息相,還是仍然在氣相當中。比如說我們配合三三四的呼吸來念佛,你念佛之後是不是有風、喘、氣的相狀?第二天更細地去觀察息。

第三天我們就可以開始重點去觀察心,是否有沉浮寬急這四種狀態。事實上《小止觀》講的還有色法,意思也都差不多,離不開寬、急、沉、浮這四種狀態。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QehFJLJ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