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0012為何不跳脫舒適圈?重新思考職場成長與自我定位

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常常聽到「跳脫舒適圈」的呼聲。這種呼籲似乎是讓我們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勇敢追求新的挑戰,並認為不斷變換角色和挑戰困難才是成長的象徵。然而,這樣的觀念真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嗎?

最近,我參加了一場台南市國中小填報業務的研習活動,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舒適圈」的意義。當天的與會者幾乎都是各校的註冊組長,我們的工作看似單調無趣,卻是學校正常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要填寫的表格和報表,不僅是學校內部的資料,也為政府的政策決策提供基礎數據。這些枯燥的事務性工作背後,支撐著教育系統的穩定運作。

註冊組的工作與舒適圈

今年的研習講師依然是去年的那位校長,他很風趣,還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如果數據差一兩位,別太糾結了。」這句話帶給我莫大的釋放,因為在這之前,註冊組的每一個業務都要求非常嚴謹,稍有差錯就可能引發後續麻煩。但當我聽到這位講師的話,我突然意識到:不必為了完美去無止境地緊張,適當的放鬆和容忍,也是一種工作的智慧。

這種放鬆感,也讓我有了更多的反思空間。我開始意識到,註冊組的工作,對我來說,早已形成一個相對熟悉的「舒適圈」。每天的流程,我已經烙印在心,所有需要處理的業務都變得駕輕就熟。正因為如此,我可以在工作中更從容不迫,也不必過度焦慮這些細節問題。

舒適圈並非懶惰的象徵,而是精進的舞台

很多人認為,留在舒適圈裡不思進取,是一種職場上的懶惰,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我而言,這個「舒適圈」正是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它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通過熟悉和精進,使工作變得更加高效、順暢,並且讓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去掌控生活的節奏。

舉個例子,註冊組的工作不需要面對學生和家長,這樣我能夠集中精力處理行政事務,少了許多不確定的干擾因素。所有的業務,我都會以最高效率處理,用文字紀錄、line群組通知,並建立完善的電子檔案系統,這些方式讓我能夠非常清晰地知道每個時間段該處理什麼,避免做無用功。這不是一種安逸的表現,反而是基於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優化,使得我能更好地應對每一項任務。

真正的成長來自自我掌控,而非盲目挑戰

在研習結束後,我和幾位註冊組的同仁一起用餐,聊起了各自對工作的看法。一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你能夠在學校這樣久,還能這麼平靜?」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句話其實反映了我對於職場的一種態度:我選擇掌控自己的生活,並且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步調。這讓我能夠在工作中感到自在,而不會被外界的標籤和壓力所影響。

這也讓我想起了最近讀的一本書,叫《別再跳脫舒適圈》。書中提到,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跳脫舒適圈,去嘗試那些自己並不感興趣或並不擅長的事物。反而,應該在我們擅長的領域裡精進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的價值在這裡持續釋放。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我曾經也猶豫過,是否應該追求更多的職場變動?是否應該調往一所更好的學校?還是應該嘗試更具挑戰性的行政職務?但最後,我選擇了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因為我知道,這裡是我真正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

用心流找到自己的節奏

《心流》這本書中提到:「如果找不到喜歡的工作,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去工作。」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既然我的工作環境沒有辦法改變,那我就通過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心態,來創造一種我喜歡的工作方式。通過系統化、細節化的工作流程,我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心流」狀態,這讓我能夠全心投入工作,同時也不會感到壓力過大或焦慮不安。

總結來說,我現在的狀態並不是「停滯」或「安逸」,而是我在這個熟悉的環境中不斷精進自己。舒適圈並不代表懶惰和退縮,反而是一個我們可以發揮自己優勢的舞台。當我們在這個舞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時,成長和發揮就會變得順理成章。

結語:舒適圈是自我成長的溫床

找到自己的舒適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事。大多數人花一生時間,可能都無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然而,當我們找到了這個舒適的環境,不應該急於跳脫,而是應該在這裡不斷發光發熱,釋放自己的潛能。正如郝旭烈老師所說:「不要用你活的方式想,要用你想的方式活。」既然這是我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就應該珍惜它,並努力在這裡實現我的價值。


#與ChatGPT協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