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給予他人指教,但有誰希望自己是錯的?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每個人都喜歡給予他人指教,但有誰希望自己是錯的?

-




我們內心對於任何事都有一套自評標準,因此當他人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時,會覺得:「你這樣做不對,應該要…」,但這句話暗藏的其實是:我比較厲害,你比較差的優越感。


特別是他人反駁時,還繼續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在他人身上,期待對方同意或配合,背後隱含的內在動力可能是對於自卑感的克服,所以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滿足自己成為專家的渴望。


事實上,真正打自內心相信某件事時,光是自己相信就值得,無須透過說服他人來尋求認同。


所以,現在我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他人不認同時,我不再急於反駁,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中,他會看到他想看的東西,我也是,我們沒辦法跳脫自己認知以外的觀點。


我反而會思考:我的標準來自哪裡?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標準?什麼才是眼前重要的事?


事情的「事實」才是真理,複雜的是每個人對事情的「觀點、標準、角度、立場」不同。


有時真相是:我不知道,或我可能錯了。

有時真相是:我是對的,那我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球引力 的其他內容
我們呱呱墜地時,都是單純而可愛的嬰兒;平凡的我們,因為不同際遇而走向不同的人生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因為台劇「四樓的天堂」接觸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創傷造成的身體反應及治癒方法,是開啟我諮商心理學探索的第一本書
我們呱呱墜地時,都是單純而可愛的嬰兒;平凡的我們,因為不同際遇而走向不同的人生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因為台劇「四樓的天堂」接觸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創傷造成的身體反應及治癒方法,是開啟我諮商心理學探索的第一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需要學會成爲自己的鏡子。 你要學會看到自己是誰,認識到自己的需求,並學會用健康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求。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輕易地將自己的需求寄託在一個錯的人身上
小心!別被別人的負面評價否定自己,那是屬於別人的個人想法觀點,我們要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有沒有覺得總有一個人在鞭策著你,他總覺得你不夠好? 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有「可以做」、「想要做」跟「應該做」三個部分 「可以做」代表了我們的潛力和能力。這提醒我們檢視自己具備的資源和技能,進而去實現力所能及的目標 「想要做」反映了我們的渴望和夢想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肯定與自我成長的方式,如何面對自我懷疑和內疚的情緒,並提出言行合一、用心溝通、豁達自在等方法。通過感恩創造力和突破框框,讓自己越來越健康,並認識到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任何人最好的報答,以及信任並愛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
Thumbnail
你需要學會成爲自己的鏡子。 你要學會看到自己是誰,認識到自己的需求,並學會用健康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求。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輕易地將自己的需求寄託在一個錯的人身上
小心!別被別人的負面評價否定自己,那是屬於別人的個人想法觀點,我們要獨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有沒有覺得總有一個人在鞭策著你,他總覺得你不夠好? 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有「可以做」、「想要做」跟「應該做」三個部分 「可以做」代表了我們的潛力和能力。這提醒我們檢視自己具備的資源和技能,進而去實現力所能及的目標 「想要做」反映了我們的渴望和夢想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肯定與自我成長的方式,如何面對自我懷疑和內疚的情緒,並提出言行合一、用心溝通、豁達自在等方法。通過感恩創造力和突破框框,讓自己越來越健康,並認識到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任何人最好的報答,以及信任並愛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