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行動上閒散,心緒上卻滿溢出來的一週。
不知道是否因為秋天,或是工作日中間被冒冒失失地插了個國定假日,讓人懶懶的,沒什麼幹勁。
以往,我可能會對自己的散漫狀態很焦慮;這週練習放寬心,排除非必要行程,允許自己空空得過去。
這樣的騰空,一不小心,倒讓心理填入了更多的思緒,想清楚一些事。
-
1. 與三個實習個案敲定時間。
2. 帶著感恩的心,寄出婉拒信給其他申請者。
3. 與我的生涯諮詢師完成最後一次面談,盤點出自己五年後理想生活的樣貌。
這是和君君🙋♀️的最後一次面談,來到收網階段,留下兩個對於個人比較深刻的覺察。
第一點,相對於「穩定」,我更傾向 #從進步中獲得安全感。
這個選擇,比較大程度是出自對於這個世界「會持續變化」的預設,而不只是對於個人能力的不自信(可能有一部分仍然是)。
第二點,儘管我重視「選擇的自由」,但我在工作中卻「不」追求時間的自由。
這點的發現滿有趣的。
上個週末CDA課程中,我又再次做了「職涯錨定」測驗。這次的結果與先前略有不同,最大的差異是我的最低分變成「自主工作者」。
填寫君君🙋♀️設計的理想工作盤點表時,我也再做出類似的選擇。
咦…我每週寫著想邁向自由,但在測驗中卻真實感覺到:為了實現其他更想要的目標,我願意拿出自由來交換。(好弔詭呀?)
不過,多加界定之後,我看見自己對於自由的想像更多的是「能選擇自己的模樣」,而非僅止於「時間」向度。
換個角度想,也可能是,我對於自己掌管時間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所以即使有外加的時間限制,我也不擔心自己會因此受困、受限。
-
1. 覺察到:「開會」可以激發我的腎上腺素,連開五個小時後,我還超有腦力😎(但如果晚上開會,就會影響睡眠…)
2. 覺察到:啊…我好像是個「很picky、難搞的同事」。
3. 用「那就測試看看吧」來做衝突管理。
4. 由衝突後的私下聊聊,理解彼此的立場、脈絡--不迴避衝突,但降低衝突對情感的傷害。
近期團隊內有許多的討論會議。在初期,相對於選擇效率,我們更希望把每件事情談清楚、建構每個人都認同的根基。
所以,會議的時長總從說好的一、兩個小時,擴增成三、四個小時,甚至更久、隔日再戰…
我發現自己經歷數小時會議,下線關機後,常會久久不能自已--很亢奮,想法源源不絕冒出來❤️🔥。(老公說,看來我很適合去大公司上班,哈!)
不過,回到會議上的自己,我好像滿常是那個會提出疑問、建議,不能讓事情順順流過的人。
我感覺自己在「邏輯的前後不一致」、「策略與目標的回應程度」方面特別敏感。但是,這不代表我總能提出更好的點子,有時就只是感覺不太順而已。
經過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既能安撫自己,也能給對方交代的句子:
「那就測試看看吧!」
用「測試」這個詞,包裹了我的疑慮與對方的可行。
我們不馬上定案,但也不因此停滯太久。
畢竟,未知狀態下,誰也說不準,做了才知道。
並且,這週我嘗試做得更多一點,與夥伴約了私下聊聊。
當我能更立體地看見對方,也讓自己更立體地被理解,好像就讓衝突留下的流彈,被溫柔地移除了。
-
1. 把讀書會的腦神經科學知識飽飽地吸入與輸出。
2. 收到以前學生傳來的長篇感謝文字,暖心。
3. 看了《非暴力溝通,療癒關係的正向溝通法》
最近不論是在尋路被分配到負責設計與教學的課,或是在當職涯諮詢師的過程,都在處理「#如何釐清價值觀」。
這次在非暴力溝通的書籍中,讀到相關的概念--
「價值觀」應該要是一種選擇、自主的決定,
而不是變成限制個人、壓迫個人的「不得不」。
你可以「一定要」怎樣,但那是你選擇要求自己這樣,而不是被迫的。
可以選擇停下來,也可以選擇堅持。
把「我應該」改寫成「我選擇要」,拿掉從旁人眼光、口中加諸的期待。
這也同時代表,放下用別人來當成藉口,不要推卸責任,活在「受害者情結」中。
舉例而言,如果我認為「應該當一個孝順的乖女兒」,那是我選擇的,因為這樣可以回應我內心的渴求,但那不是不得不做的。
-
為了避免衝突,我們將迎來更多的衝突。(from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
現代人類用社群媒體作為自己智商(專注力)的摧毀者。(from 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1——用feedly擺脫臉書、開始思考創業的錢錢問題、終於能持續運動了!、認識生涯探索牌卡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2——用「價值導航卡」解答職涯問題、開發自我探索課、分享肩頸放鬆超有效的瑜珈、推薦日本泡麵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3——我選擇離職但我不鼓吹、籃球男孩們、連續工作12天心情卻很好、台北飲料65元不限時咖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