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何將研究知識內化並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給碩博士生的實用指南】


在學碩博士生經常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將閱讀過的文獻與研究資料內化,並能夠在未來的論文寫作或專業發表中再次利用。日本作者細谷功在其著作《問題解決的兩難:無知管理》中,提出了「知識」的深度定義,這對於正在進行研究的我們,尤其具有啟發性。



▋什麼是「知」?


細谷功老師強調,「知」是由「事實」與「解釋」組合而成。

事實是客觀且不會隨時間或個體改變的,而解釋則是因人、時代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的主觀產物。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這段話非常貼切地描述了學術研究中的兩個核心:實證數據與理論解釋。實證數據是不變的基礎,而我們的研究貢獻往往來自於對這些數據的創新解讀。


▋「知識」是可再利用的「知」


「知識」的價值在於可再利用性。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如何讓已經撰寫的文獻摘要或研究筆記變得有價值,正是學術研究的一大挑戰。往往,我們在閱讀大量文獻後,寫下的筆記可能混亂或片段,導致在撰寫論文或準備發表時難以直接運用。根據細谷功的觀點,知識並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整理,如何將這些資訊轉化為系統化且可重複使用的資源,才是有效知識管理的關鍵。


▋如何內化「知」?


我個人經常使用「自由寫作」的方法來內化我讀到的資訊,將它們變成一篇篇的「研究筆記」。

在這些筆記中,事實部分對應於我從文獻中摘錄的數據、研究結果,而我的反思與解讀則代表了解釋。透過自由寫作,我不僅僅是做單純的摘要,更是在建構我自己的研究框架,這與碩博士生在文獻探討過程中的批判性思考高度吻合。


▋如何讓知識可再利用?


自從我開始使用Obsidian這款筆記軟體,我的筆記管理方式大幅改善。

它幫助我將每一篇研究筆記系統化,並且可以輕鬆連結不同的筆記內容。透過這樣的工具,我能夠將過去整理的資料轉化為可直接用於學術論文或研究發表的素材,真正實現知識的再利用。對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工具能大幅提高研究效率,並幫助我們在面對龐大數據時更有條理。


▋「解釋」的本質:分類與建立關係


細谷功進一步說明,解釋本質上是「分類」與「建立關係」的過程。

在我的學術研究中,摘錄文獻資料時其實就是一種分類,我會選擇那些與我研究主題相關、能夠支持我的論點的內容。而透過寫作與反思,我將這些資訊與自己的研究問題建立起關聯,進一步形成我對這些事實的解釋。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這個過程不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知識產出的關鍵步驟。


總結來說,細谷功對「知識」的定義,提供了碩博士生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如何內化與轉化知識的寶貴建議。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與批判性思考,我們可以將看似分散的資訊,轉化為可以隨時運用的研究資源,提升我們在學術領域中的競爭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