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聽過家裡長輩問過「你長大後要做什麼工作?」
其實這是個爛問題
專長、興趣、愛好、夢想等等,都可能是會變的
小時候我們懂的事情太少,像我國小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知道未來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感覺,當時對這些很少有概念
即使是到了高中選填大學科系時,要知道未來工作情況如何嗎? 其實也都很難知道,我們很多人都還是會看看分數對應的科系就去
一直到大學,我也都發現,每一年都在變動,回頭看看不同階段的自己,也有非常多的不同了,不論是在課內外學習或者興趣
例如以前我準備學測,當時候對歷史很有興趣,後來大學後選課上都比較少跟歷史相關的課程,對歷史興趣不如以前
或例如我大二升三暑假,開始有網路創作的嘗試,這在我入學時候有想到嗎? 真的沒有
說起來網路創作這部分,一開始是跟看幾個YT主播推薦課外書, 開始也就作筆記給自己看就好,後來大約一年後,覺得可以把東西分享,之後才開始寫文章,這也是一種轉變
一開始是寫閱讀心得,後來則有嘗試不同創作,甚至後來我在Dcard上面,可以針對依些喜歡的童年遊戲創作,這也都是我沒有想到的,也都是種轉變
還有一個問題,是以關於背後的社會觀念
有一部分長輩只會關注工作,而忽略了整個生活型態和多種身分
他們常常關注在職業的頭銜,但他們沒去想過,在這些職業背後整體的生活型態,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某些工作可能收入很高,但生活也會被長時間工作綁住,或者對於身心健康害處很多;某些工作可能收入較少,但能夠比較輕鬆、或具有時間彈性
或者是內心滿足值得考慮,一份工作能否帶來內心滿足? 這部分真的就是自己內心知道,同份工作隊某個人來說都不同感受
與其只有想著「我未來要做什麼工作」,也應該自己「我想要有什麼生活型態」
以及,我們在生活中也都不會只有工作的身分,還有更多種身分
例如,喜歡分享資訊和寫文章,是個分享者和創作者;喜歡極簡生活,是個極簡生活家;喜歡煮菜,可以是個小料理師
這些身分也都同樣珍貴和值得被看重
而即使已經工作的,也有許多都有換過一些工作的經驗,以及各種轉變的經歷
網路上有許多創作者,都會分享先前的職業經驗,以及後來的轉變的歷程,即使是創作,創作的主題也都可能有所改變
例如下面這頻道,就有許多關於職涯的內容
在系上,也有教授提到,以前沒有說一開始就決定要當教授的,有些都是先有其他職業的經驗,後來才去選擇當教授的
也可以去找找一些關於人生設計或目標設定的內容
目前的話,我會認為可以用設計思考方式,做一件事情時候,就當作一種嘗試,嘗試過程中都能夠家理解自己
例如知道自己喜歡、擅長、重視什麼等等
而目前的話,則是可以設置些階段性目標,因為如果訂一個長達五年那種目標,其實真的很難預測未來如何,但是如果按照當前情況去設置些階段性目標,然後依據目標的感受和成效等方面去持續調整,算是比較合理的作法
上面談到對於「你長大後要做什麼工作」這種說法的看法,提供大家參考
也歡迎看看前幾天寫的關於職涯主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