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真的是不好嗎?其實,我想用我大學的經驗來說,答案不一定是這樣
大一的時候,我確實課業上有些拖延
例如那時候有些通識課程會有加分報告,但因為還不太了解期中期末的繁忙程度,就覺得以後我一定會去做
結果呢,總共有五份加分報告,我只完成了一份,沒做到全部交,當時的拖延習慣其實比較多,這時候拖延就比較需要改善
到了大二後,我開始嘗試提前做事
不過,開學前幾週,很多事情標準還不明確(例如報告的一些要求),因為還不清楚該做什麼,結果有點焦慮,就一直想說我可以去做什麼,但是這些標準就還都不太明確
還有,那時候,我也沒有明確的課外興趣,現在回想,如果當時能好好利用那些空檔,去發展一些課外興趣,可能會更好,例如我現在會趁比較有時間時候去寫寫一些文章
然後,先延後一些工作、等到有更清楚的指示再開始,然後用這段時間去投入其他部分的事情,反而是比較好的做法
(PS這部分可看之前我寫過的文章)
想分享一下我同學的一些經歷
有些同學會提到,他們會利用死線的力量,雖然在截止日期前會感到比較有壓力,但這樣反而能提升效率
不過,這種方法得謹慎使用,特別是根據報告的大小以及總體上修課程度來決定
有時候,當覺得時間很多的時候,反而會拖慢效率,因為距離截止日期還很久,就想說可以慢慢做,這樣反而可能導致效率變得很低
像是比如說一個報告感覺時間很多,花了3小時東生出2000字 VS 覺得時間有限制,花1小時生出2000字,後者效率應該比較快吧
所以,如果這樣來看,就因為截止日鄰近,時間有所限制,所以效率提高
不過,因為期中或期末都很忙,所以另一種方法,是可以考慮給大任務切分+設定些時間限制,能促進效率提高
其實,有一些方法可以提早開始,比如如果報告已經要求明確,可以先把大任務切分成小任務,每天完成一點小任務,這樣對於要寫的大報告會更有進展感覺
明確的小任務就可把它提前作,那不明確的就考慮等到明確些後再開始
那配合時間限制,就會是例如可以設置說哪天之前要完成哪些小任務,或者是一次做作業就設置1小時內完成某些部分等等
那當然也是要考慮到個人身心狀態調整,不要讓整個人壓力都太大啦
講到拖延,也要搞清楚到底拖延的是什麼事情
假如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事,當然可以先放著
可把事情做優先順序排列之後,有些事比較重要,有一些是沒那麼重要的。對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考慮延後,先專注在那些更重要的任務上
有時候可以採取策略性的拖延,也就是根據情境來安排不同的任務
舉個例子,假設我在家時有電腦可用,但在通勤時只能用手機,像寫比較複雜的報告(要讀比較多文獻那種),電腦上做會更有效率,就可以安排在有電腦的時候做。至於像填問卷是在手機也能完成的事情,就可以留到通勤或零碎時間時用手機處理,可以先把問卷連結放在Microsoft to do裡面,劉在通勤時間提醒自己
再舉個例子,我創作的時候,經常會先錄音,然後再把語音轉成文字來做草稿,因為有些環境不適合講話(例如上課),我就會在能講話的時候(例如在房間裡面)多錄一點,而編輯文章的部分,多一些留到不能錄音的時候來做,也算是類似策略性推延
好啦,上面內容跟大家分享,就歡迎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