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啟發洞見 對話錄】學習如何『學習』的底層邏輯:結合元認知與設計思考

情境描述:雨聲輕輕地敲打著窗戶,給整個城市蒙上一層柔和的濕意。在這座角落裡的咖啡館裡,木質桌椅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營造出一種難得的寧靜。靠窗的位置,一名身著西裝的中年男子正緩緩放下咖啡杯,眼中帶著一絲焦慮和期待。他是小趙,一位有著十多年業務經驗的主管。多年的業務打拼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但也讓他心生疲憊,渴望轉變。最近,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行成為職業講師,傳授自己在業務領域的所學。
然而,市場競爭激烈,他不希望自己的課程淪為平凡,僅僅停留在技巧的傳授上。他希望能讓學員真正改變、真正成長。因此,經過朋友的介紹,他來到這裡,面對專精於講師培育的何顧問,尋求一個能讓課程脫穎而出的解決方案。

初步接觸:從目標開始的思索


何顧問(微笑著迎接小趙):

小趙,歡迎你。聽說你有意轉行成為職業講師,而且希望你的課程能夠與眾不同。可以先告訴我,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目標嗎?


小趙(略微頓了頓,隨即開口):

何顧問,我做了十多年的業務,參加過無數次培訓,發現了不少問題。很多課程看似有效,當下大家情緒高昂,但回到實際工作中時,卻幾乎沒有改變。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自己成為講師,我希望能設計出真正能讓學員改變行為的課程,而不是短暫的熱潮。


何顧問(點頭,眼中透著認同):

我明白。許多培訓課程的確僅僅停留在表面技巧上,而沒有真正幫助學員內化所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核心——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這兩者相輔相成,可以幫助學員從『覺察自我』到『實踐反思』,實現真正的行為改變。你對這兩個概念了解多少?


小趙(眉頭微皺):

元認知我有聽說過,就是關於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吧?設計思考我大概知道一點,強調的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但我不太明白,這兩者如何幫助設計課程?


元認知的核心與設計思考的連結


何顧問:

沒錯,元認知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是自我覺察、自我監控和調整的能力。設計思考則是一種以使用者為核心、強調創新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當我們將這兩者結合時,學員不僅可以覺察和反思自己的行為,還能從實際需求出發,找到解決方案。


以你的課程為例,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你覺得業務員在與客戶溝通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小趙(稍作思索):

很多業務員只顧著推銷產品,而忽視了客戶的真正需求,結果適得其反。


何顧問:

這是一個經典的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利用設計思考的同理心階段,設計一個讓學員體驗“被推銷”的情境。你可以讓他們扮演客戶,感受當面對只顧推銷的業務員時的心情和想法。這樣一來,他們會從根本上覺察到自己的問題,這正是元認知的知覺階段。你覺得這樣的設計如何?


小趙(眼中一亮):

這樣的確能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問題的所在,比單純告訴他們錯誤更有說服力。那接下來怎麼做呢?


從理論到實踐:應用與監控的過程


何顧問:

在學員覺察到問題之後,我們要進入應用與監控階段。設計思考中強調原型製作和測試,而元認知則注重在實踐中監控和反思自己的行為。你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場景,讓學員在小組中輪流扮演業務員和客戶,進行實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嘗試應用新的溝通技巧,比如積極傾聽,並觀察自己的表現。同時,你可以讓他們記錄下每次練習的反思和發現,這樣他們就能在實踐中不斷覺察和調整。


小趙(點頭):

這樣能讓他們從理論轉到實際應用,也能夠不斷地調整自己。但怎麼確保他們真正能改變,而不是只是表面上的應付呢?


何顧問:

這就涉及到下一步的調整與反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設計一個反饋機制,讓學員不僅能自我反思,還能從同儕和導師處獲得意見。設計思考中強調的快速迭代,結合元認知的反思調整,能夠幫助學員從錯誤中不斷學習和進步。比如,你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小組討論環節,讓學員分享自己的經歷,並彼此給出具體建設性的反饋。


實踐中的挑戰與解決策略


小趙(若有所思):

這樣的反饋確實有助於改進,但有些學員可能會對批評很敏感,甚至抗拒改變。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何顧問:

這是個好問題。設計思考強調同理心和共創,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解決學員抗拒的問題。在反饋過程中,我們要營造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鼓勵學員以具體的行為為基礎給予反饋,而不是對個人進行批評。透過正向引導和開放的討論氛圍,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建議並願意改進。


小趙(露出笑意):

這樣的設計確實很巧妙。當學員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時,他們也會更有動力去改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具體的工具能幫助提升元認知呢?


元認知工具與設計思考的輔助策略


何顧問:

有幾個工具我們可以結合設計思考使用。

首先是思維日記,讓學員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和反思。長期下來,這種習慣能培養出深度覺察能力。

其次是自我提問法,讓學員在每次學習後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例如“我今天學到了什麼?”、“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還有一個重要的工具是刻意練習,針對特定的弱點進行重複練習,並根據反饋不斷改進,這與設計思考中的快速原型製作和測試過程相似。


小趙(認真地聽著):

這些工具聽起來很實用。特別是思維日記和自我提問,能夠讓學員持續反思和改進。我想知道,這些工具該如何具體地融入課程設計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為很多時候,學員可能會覺得記錄日記或反思只是形式,無法真正改變行為。


何顧問(點頭):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工具本身確實需要和具體的教學設計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比如,在課程開始時,你可以讓學員設定明確的個人目標,並將每次反思與這些目標聯繫起來。當他們看到自己在向著目標逐漸進步時,就會更有動力繼續記錄和反思。你還可以設計小組分享環節,讓學員之間彼此交流自己的思維日記和反思心得,這樣能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促進相互啟發和成長。


持續挑戰:設置有意義的目標


小趙(興奮地說):

這樣能讓學員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的確是個好方法。那麼,如何設置具挑戰性的目標呢?我想這應該和設計思考的理念有關吧?


何顧問:

沒錯,設計思考強調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有挑戰性的,但同時也要是可以達成的。你可以讓學員在課程中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例如“在一個月內完成五次深度的客戶溝通”,並要求他們記錄每次的過程和結果。每次達成目標後,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反思,檢視自己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並根據反思調整策略。這樣的挑戰過程既能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也符合元認知中反思與調整的過程。


反饋與改進:多角度的支持系統


小趙(思索片刻):

這樣的挑戰目標很有吸引力,但我擔心學員在面對失敗時可能會失去信心。怎麼樣才能讓他們在失敗中學習並持續改進呢?


何顧問:

很好的問題。這裡,我們需要利用設計思考中的“迭代”和元認知的“調整”來幫助學員。你可以在課程中設計一個反饋環節,讓學員彼此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並尋求他人的建議和支持。通過群體的力量,他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反而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汲取新的靈感和策略。同時,你作為講師,可以引導他們看到失敗中的學習價值,幫助他們將失敗視為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障礙。


創造安全與支持的學習環境


小趙(微笑著點頭):

這樣做確實能夠減輕失敗帶來的挫折感,並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不過,有些學員可能會在面對批評時變得防備或抗拒,這該怎麼辦?


何顧問:

這就是設計思考中“同理心”的再次運用。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和支持的學習環境,讓學員在分享和反饋時彼此尊重。比如,我們可以建立“建設性反饋”的規則,鼓勵大家針對行為而非個人進行反饋,並在每次反饋時強調具體的改進建議,而不是空泛的批評。當學員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時,他們會更願意接受建議並作出改變。


結合實踐的元認知工具應用


何顧問:

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工具可以進一步幫助學員提升元認知能力。刻意練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學員可以針對自己在溝通中的弱點設計特定的練習項目,並不斷重複和改進。結合設計思考的“快速原型製作”,你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反覆嘗試不同的溝通方式,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策略。


小趙(認真聽著):

這些工具和方法都非常實用,能夠幫助學員真正提升自我。我有一個想法,或許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情境模擬和即時反饋,這樣能更快速地發現問題並進行改進。


何顧問:

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情境模擬和即時反饋能夠讓學員更快速地察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立即進行調整。你也可以利用思維日記,讓學員在每次模擬後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反思和改進方向。長期下來,這種習慣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元認知能力,讓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更好地自我調整和成長。


長期效益與成長路徑


小趙(感慨地說):

今天這次對話真的讓我收穫很大。過去我總是以為只要教會學員技巧就夠了,但現在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學員能夠“學會如何學習”,能夠持續反思並調整自己的行為。結合元認知和設計思考,這種課程設計才能真正讓學員受益。


何顧問(微笑著看著小趙):

非常高興你有這樣的領悟。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能夠幫助學員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他們不僅能夠覺察和反思自己的行為,還能從他人的反饋中獲得啟發,從而形成一個持續成長的循環。只要你堅持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相信你的課程一定能夠脫穎而出。


【操作型重點摘要】

1. 元認知與設計思考的結合

~元認知:指對自我思維的覺察與調整,幫助學員主動反思和改善行為。

~設計思考:強調以使用者為核心,透過同理心、快速迭代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實現深層次的改變。

結合這兩者,可以幫助學員從自我覺察到實踐反思,最終實現行為改變。


2. 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

~知覺階段:引導學員覺察自身問題,設計情境模擬、讓學員體驗不同角色以深化理解問題的根源。

~應用與監控階段:透過模擬情境練習和行為監控,幫助學員在實踐中應用新技巧,並觀察自己的表現。

~調整與反饋階段:設計反饋機制,促進學員自我反思和同儕反饋,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


3. 具體輔助工具與策略

~思維日記:讓學員記錄反思和進步情況,培養長期的覺察能力。

~自我提問法:在學習後問自己關鍵問題,促進深度思考和反思。

~刻意練習:針對薄弱點進行反覆練習,並根據反饋進行改進。

~設置挑戰目標:幫助學員保持學習動力,設計具體且具挑戰性的目標。

~多元反饋機制:透過同儕、導師和模擬客戶的不同視角反饋,幫助學員全面認識和改進自我行為。


4. 營造支持與安全的學習環境

~創造支持性氛圍,讓學員在反饋中彼此尊重,重視具體行為反饋,避免個人批評。

~強調同理心和正向引導,鼓勵建設性討論和反饋。


5. 持續迭代與反思的長期效益

~學員通過元認知的反思和設計思考的迭代,不斷成長,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

~培養持續反思、覺察和行動改變的習慣,達成長期成效。

這些操作型重點能夠幫助設計出具深度且持續有效的課程,讓學員在實踐中學會如何反思和自我提升。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