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斷探討「為什麼」不會產生動力|64句教練對話

某一天,一個朋友來找我,滿臉愁容。他剛剛在職場上經歷了一個不小的挫敗,坐下來後,他連續問了我好幾個「為什麼」:


「達哥,我為什麼老是犯這樣的錯?」「為什麼我那麼不小心?」「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差勁?」


他足足問了半個小時,搞得我頭都大了。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哥們,停一下。你問了這麼多『為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嗎?」他愣住了,才發現,他花了這麼多時間,繞來繞去,還是停留在原地。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情況:當挫折來了,第一時間我們不是思考解決方法,而是反覆問「為什麼」,試圖找到背後的原因。這聽起來像是在檢討自己,似乎是件負責任的事情,但說穿了,這種「為什麼」的循環,往往只會讓人停滯不前,甚至陷入負面情緒裡,動力越來越少,跟目標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不斷探討為什麼」對人生沒有幫助,以及我們該如何改變這個思維模式,重新找回前進的動力。


一、「為什麼」的陷阱:自我檢討不會讓你走得更遠

我們先來拆解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在遇到挫折時,會習慣問「為什麼」?**其實,這跟我們的成長環境和文化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犯了錯要「找出原因」才能進步,比如考試沒考好,父母就會問:「你為什麼考這麼差?」老師也會追問:「你為什麼不專心聽講?」

這種「為什麼文化」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慣性,覺得每次出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反覆檢討自己,像偵探一樣挖出真相。


但問題是,**挖出原因,真的能幫助我們改變嗎?**很多時候,答案是「不能」。


過度自我檢討的問題

  1. 時間全花在挖掘上 你可能花了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失敗?」但這些時間並沒有真正幫助你找到解決方案,反而讓你越想越痛苦。
  2. 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問「為什麼」的時候,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開始覺得:「是我不夠好,是我不值得成功。」這種情緒會拖累你的行動力,讓你根本沒辦法開始解決問題。
  3. 讓人停滯不前 最重要的是,問「為什麼」並不會直接帶來行動計劃,你只是停留在過去,想來想去,卻沒有任何實際的改變。

二、「如何」比「為什麼」更重要:改變問題,提升績效

如果我們把「為什麼」換成「如何」,情況會完全不同。舉個例子,同樣是一件失敗的事情:

  • 如果你問:「為什麼我會失敗?」你可能會得到答案是:「因為我準備不足,因為我能力不夠。」但這些答案只是描述了過去,並不會帶來實際的幫助。
  • 如果你問:「我如何讓下次結果更好?」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比如:「我可以提早準備,可以多請教專家。」

從「為什麼」到「如何」的轉變

  1. 「如何」讓你專注於未來 「如何」的問題讓你直接把焦點放在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的錯誤裡。
  2. 「如何」激發行動力 當你開始思考具體的行動步驟時,你的大腦會更有動力去執行,因為你已經看見了希望,而不是被困在負面情緒裡。
  3. 「如何」幫助你吸引資源 當你專注在「如何吸引更多人協助我」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態度變得更積極,更容易獲得別人的支持。

把「為什麼」改成「如何」的練習

不妨試著將以下問題改寫:

  • 為什麼我會失敗? → 我如何讓自己更有成功的機會?
  • 為什麼沒人幫我? → 我如何吸引更多人來幫助我?
  • 為什麼我總是那麼笨? → 我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樣的改變,看似簡單,卻能讓你的思維從「停滯」變成「行動」,從「負面」變成「積極」。


三、人們為什麼喜歡問「為什麼」?是一種逃避機制嗎?

很多人其實明白,「為什麼」的思考方式並不會帶來實際的幫助,但他們還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問,這是為什麼呢?對我來說,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逃避機制」。

為什麼問「為什麼」是一種逃避?

  1. 尋找答案比行動容易 說實話,坐下來思考「為什麼我這麼倒楣」這種問題,遠比真正行動起來容易得多。因為行動需要勇氣,需要冒險,而思考過去,只是待在舒適圈裡的自我安慰。
  2. 問「為什麼」可以暫時推開責任 當你陷入「為什麼」的循環時,你會告訴自己:「我還在找答案,等找到原因了再來行動。」但事實上,這只是為了逃避行動的藉口。
  3. 文化影響:華人社會的咎責 在華人文化中,我們特別喜歡追究責任,喜歡問:「你為什麼搞砸?」這種咎責的文化讓我們習慣性地把焦點放在過去的錯誤上,而不是未來的可能性。

四、過去的探索是必要的,但過度沈溺就是問題

這裡我要澄清一件事:**探索自己的過去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有時候,我們需要透過回顧,去了解自己過去的信念和行為模式,找到問題的根源。


但問題在於——過度沈溺其中,只會讓你越陷越深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過度沈溺?

  • **適度探索:**你花一些時間反思過去,然後開始制定行動計劃。
  • **過度沈溺:**你反覆挖掘過去,卻遲遲不行動,甚至陷入無止境的自責。

所以,探索過去的重點在於:找出問題後,就要快速轉向「如何」的解決模式,讓自己能真正走出來,而不是一再挖掘同一個傷口。


五、如何打斷「為什麼」的循環?

要從「為什麼」的思維中跳出來,需要一些技巧。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方法:

1. 問「下一步是什麼?」

當你發現自己又在問「為什麼」時,馬上停下來,問自己:「好吧,那下一步該怎麼做?」

2. 設計「行動化問題」

把所有的「為什麼」問題,改成具體的行動問題,比如:

  • 「為什麼我總是拖延?」 → 「我如何讓自己每天完成一小部分工作?」
  • 「為什麼沒人理我?」 → 「我如何主動聯絡更多人?」

3. 建立支持系統

有時候,我們陷入「為什麼」的循環,是因為缺乏外界的提醒。找一個能幫助你聚焦的人,比如教練、朋友或同事,當你卡住時,讓他幫你跳出來。


六、面對華人文化中的咎責,該如何轉念?

在華人文化中,咎責的情況真的很常見。當你犯錯時,可能會被質問:「你為什麼搞砸了?」這種咎責讓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但其實,你可以試著用以下方式來轉念:

1. 拒絕把錯誤等同於價值

別人說你搞砸了,不代表你這個人沒價值。錯誤只是事情本身的結果,跟你整個人的價值無關。

2. 把咎責轉化為激勵

當別人問你「為什麼」時,不要只停留在解釋或自責,試著自己轉念:「這次搞砸了,但我如何讓下一次更成功?」

3.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如何從錯誤中快速站起來,而不是一直被壓在錯誤裡。


七、總結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它的意義不是讓我們一直追問「為什麼」,而是讓我們學會問「如何」。當你學會從「為什麼」轉向「如何」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是過去的俘虜,而是未來的創造者。

親愛的讀者,下次當你遇到困難時,試著問自己:「我如何讓下一次更好?」你會發現,這樣的思考模式會帶給你更多的能量和可能性。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和我分享!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更積極、更有行動力的人!

行知合一|沒有拿來操練、驗證過的知識,是無用的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One Muse 顯化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和心靈提升感到困惑,或者你的職業發展正處於瓶頸期,那麼《One Muse 顯化法則》將是你突破現狀的最佳指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顯化法則的核心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從內在信念開始,逐步改善外在結果。

達哥結合多年在企業顧問與心靈教練領域的經驗,深入探討了「念頭」與「能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本質原因。書中所提及的「一念生萬象」理念,幫助你認識到,所有的現實都是由內在信念和念頭所形塑。當你學會正確運用這股力量,所有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是在面對職場困境、創業挑戰和人際關係等現實問題時,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動指南。從念頭的調整、思維模式的改變,到行動計劃的落實與優化,你將逐步掌握顯化的技巧,並最終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充滿口號的勵志書,而是一部實務性極強的操作手冊。它的每個章節、每個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而設計。立即購買《One Muse 顯化法則》,讓這本書成為你生活中的實踐工具,幫助你改變現狀、實現目標,成為真正的「人生大師」!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www.pubu.com.tw/ebook/46743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